小时候,每到端午节,奶奶总会包上一锅香喷喷的粽子。那味道,就像是一首悠扬的歌,总是在我耳边轻轻吟唱。如今,我已离开故乡多年,但每逢端午,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那只粽子,那份温暖和幸福。
记得那时候,村子里的空气里总是弥漫着粽叶的清香。奶奶会提前几天去河边采摘新鲜的粽叶,回来后仔细清洗晾干。她告诉我,粽叶要选宽大的,这样包出来的粽子才够饱满。而糯米则需要浸泡一夜,让每一粒米都吸足水分,这样才能保证煮熟后的软糯口感。
包粽子的过程是充满乐趣的。奶奶先把两片粽叶叠在一起,然后灵巧地卷成一个漏斗状,再往里面装入糯米和事先准备好的馅料——有时候是甜的红枣,有时候是咸的腊肉。最后,她用细绳将粽子扎得紧紧的,每一个动作都显得那么娴熟和自然。看着奶奶忙碌的身影,我也忍不住跃跃欲试,可每次尝试却总是把粽子弄得歪七扭八,糯米撒了一地。
等粽子全部包好,奶奶便把它们放进大铁锅里,加上足够的水,开始慢慢炖煮。灶膛里的柴火噼啪作响,映红了奶奶的脸庞。整个厨房都充满了粽叶与糯米混合的香气,让人垂涎欲滴。我总是耐不住性子,总想趁热吃上一口,可奶奶总是笑着摇摇头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耐心等待才能品尝到最好的滋味。”
当第一锅粽子终于出锅时,那股热腾腾的香味瞬间充满了整个屋子。剥开粽叶的一刹那,晶莹剔透的糯米露了出来,散发出诱人的光泽。咬上一口,既有粽叶的清香,又有糯米的软糯,还有馅料的鲜美,那种满足感至今难以忘怀。
后来,随着学业加重,我渐渐远离了家乡,也渐渐离开了奶奶的怀抱。每年的端午节,虽然超市里也能买到各种各样的粽子,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那些工业化生产的粽子,虽然包装精美,但吃起来却缺乏灵魂,没有奶奶亲手包的那种温度和情感。
今年的端午节又到了,我依然身处异乡。窗外飘起了小雨,空气中夹杂着淡淡的湿气。忽然间,我想起了奶奶,想起了那只粽子。我仿佛还能闻到粽叶的清香,看到奶奶忙碌的身影,听到她慈祥的声音在耳边回荡。
或许,这只是一种乡愁吧。它不仅仅是对一种食物的怀念,更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常常忽略了身边的点滴幸福。而那只粽子,就像是一盏灯,照亮了我记忆深处最柔软的地方。
如今,我已经学会了包粽子。虽然远不及奶奶的手艺精湛,但每当自己动手的时候,总能感受到一种久违的亲切感。或许,这正是我对故乡的一种寄托,对亲人的一种思念。
端午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份传承,一份情感的延续。无论身在何处,只要心中有爱,有思念,那只粽子就永远活在我的记忆中,陪伴着我走过人生的每一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