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表内乘法(一)”中的“乘加乘减”。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理解并掌握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简单的乘加、乘减计算。
- 能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乘加、乘减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情境创设、动手操作和合作探究,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学习过程。
-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
- 重点: 掌握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
- 难点: 理解乘加、乘减的意义,并能在实际问题中灵活应用。
四、教学准备:
- 教具:多媒体课件、图片、小棒、数字卡片等。
-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等。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5分钟)
教师出示一幅图片:有4个小朋友在操场上踢足球,每个小朋友带了3个球。问:“一共有多少个球?”
学生列式:3×4=12。
接着出示第二幅图:又来了1个小朋友,他带了2个球。问:“现在一共有多少个球?”
引导学生思考:前面是3个小朋友各带3个球,后面是1个小朋友带2个球,应该怎么算?
引出新问题:3×4 + 2 或者 3×4 + 2,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乘加和乘减。
(二)探究新知,理解概念(15分钟)
1. 理解乘加的意义:
- 出示例题:小明买了3盒彩笔,每盒有6支,又买了2支。一共买了多少支?
-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3×6 + 2 = 20
- 讨论:为什么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 总结:在乘加算式中,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2. 理解乘减的意义:
- 出示例题:妈妈买了8个苹果,吃掉了3个,还剩几个?
-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8 - 3 = 5
- 再出示变式:妈妈买了2盒苹果,每盒有5个,吃掉了3个,还剩几个?
- 列出算式:2×5 - 3 = 7
- 讨论:为什么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 总结:在乘减算式中,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3. 对比总结:
- 乘加:先乘后加
- 乘减:先乘后减
(三)实践操作,巩固新知(10分钟)
1. 小组合作:
- 每组发一张情景图,如:超市购物、动物数量等,让学生根据图意列出乘加或乘减算式,并进行计算。
- 小组汇报,教师点评。
2. 课堂练习:
- 完成课本第59页“做一做”题目,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反馈。
(四)拓展延伸,提升能力(5分钟)
1. 生活应用题:
- 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用到乘加或乘减。
- 如:买文具、分糖果、排队等。
2. 挑战题:
- 设计一道稍复杂的乘加乘减题,如:3×4 + 2×3 = ?
- 引导学生思考是否可以合并同类项,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五)总结回顾,布置作业(5分钟)
1. 课堂小结:
-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 乘加和乘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 在什么时候会用到乘加或乘减?
2. 布置作业:
- 完成练习册第35页相关练习题。
- 自己编一道乘加或乘减的应用题,并写出解答过程。
六、板书设计:
```
乘加乘减
↓ ↓
先乘后加先乘后减
例:3×4 + 2 = 14
2×5 - 3 = 7
```
七、教学反思(课后):
本节课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引入,帮助学生理解乘加、乘减的实际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和实效性。部分学生在乘减的理解上仍存在困难,需在后续教学中加强练习与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