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高等教育不断扩大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贫困学生进入高校学习。然而,由于经济条件、家庭背景以及社会资源获取能力的差异,这些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常常面临更大的挑战。如何帮助他们提升自身能力,增强自我效能感,成为社会工作介入的重要课题。本文以Z大学为研究对象,从增能理论的视角出发,探讨贫困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并分析社会工作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
增能理论(Empowerment Theory)强调个体在面对不利环境时,通过增强自身的知识、技能和心理素质,实现对自身命运的掌控。这一理论认为,个体的“无能”往往是外部环境压迫的结果,而非内在能力的不足。因此,社会工作的目标不仅是提供物质支持,更重要的是激发服务对象的潜能,帮助其建立自信,提升应对困难的能力。
在Z大学的调研中发现,贫困大学生普遍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就业困境:一是信息获取渠道有限,缺乏对就业市场的了解;二是职业规划意识薄弱,对未来发展方向不明确;三是心理压力较大,容易产生自卑、焦虑等负面情绪;四是缺乏实践机会,难以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针对上述问题,Z大学的社会工作部门采取了一系列干预措施。首先,通过开展就业指导课程和职业测评活动,帮助贫困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明确职业方向。其次,组织实习与兼职项目,为他们提供更多接触社会、积累经验的机会。此外,还设立了心理咨询与支持小组,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增强自信心。同时,学校还积极与企业合作,搭建就业平台,拓宽贫困学生的就业渠道。
从增能理论的角度来看,这些举措不仅在短期内改善了贫困学生的就业状况,更在长期中提升了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工作者在其中扮演了引导者、支持者和资源整合者的角色,通过系统化的介入方式,帮助贫困学生逐步摆脱“弱势”身份,走向自主发展的道路。
当然,社会工作在贫困大学生就业中的介入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部分学生对社会工作的认知不足,参与意愿较低;学校的资源分配不均,导致服务覆盖面有限;社会支持体系尚未完善,难以形成持续性的帮扶机制。因此,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推动多方协作,构建更加完善的贫困学生就业支持网络。
综上所述,增能理论为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社会工作的有效介入,不仅可以提升贫困学生的就业能力,更能促进其全面发展,实现从“被援助者”到“自我赋能者”的转变。Z大学的实践表明,只有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社会工作的价值,为贫困大学生创造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发展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