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文 > 精选范文 >

胸有成竹的来历

2025-07-02 18:23:16

问题描述:

胸有成竹的来历,有没有人能看懂这题?求帮忙!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02 18:23:16

胸有成竹的来历】“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如今常用来形容人在做事情之前已经有了充分的准备和把握,心中有数,不慌不忙。然而,它的出处却并非来自现代人的日常用语,而是源于古代的一段文人轶事。

相传在北宋时期,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和画家——苏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苏东坡。他不仅诗文出众,而且擅长绘画,尤其以画竹子最为著名。有一次,他的好友文同(字与可)也是一位擅长画竹的画家,两人常常以诗画相交,互为知己。

有一次,文同写信给苏轼,说他最近画了一幅竹子,希望苏轼能为其题诗。苏轼收到信后,非常高兴,便回信写道:“你画竹子时,心里已经有一幅完整的竹子图像,所以下笔才能得心应手。这正是‘胸有成竹’啊!”这句话后来被广泛流传,并逐渐演变成了一句成语,用来形容做事前已有充分的准备和把握。

其实,“胸有成竹”最早出现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这篇散文中,是苏轼为纪念好友文同而写的。文中提到,文同画竹时,不是先画叶子再补枝干,而是心中早已有了整株竹子的形象,因此下笔时才显得从容不迫、生动自然。

从那以后,“胸有成竹”便成了人们表达自信与准备充分的一种形象说法。它不仅仅适用于艺术创作,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甚至人生规划中,都常常被引用,强调的是“未雨绸缪”和“心中有数”的重要性。

这个成语的背后,不仅蕴含着古人对艺术创作的理解,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的思想。一个人若能在行动之前就做好充分的准备,心中有数,那么面对任何挑战都会更加从容不迫。

总之,“胸有成竹”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智慧,一种态度,一种生活的哲学。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路上,唯有心中有数,方能行稳致远。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