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的意义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除法的基本含义,掌握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和情境创设,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除法的实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除法的意义,能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难点:理解“平均分”与“包含”的两种除法模型。
三、教学准备
- 教具:小棒、图片、课件
-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四、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出示一个生活情境:“小明有12块糖,他想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可以分到几块?”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12块糖平均分给4人?
2. 探索新知(15分钟)
(1)动手操作,体验“平均分”
让学生用小棒代替糖果,尝试将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
引导学生说出:12 ÷ 4 = 3
(2)引出除法的概念
教师总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3)引入“包含”型除法
出示另一个例子:“妈妈买了18个苹果,每个篮子放6个,需要几个篮子?”
引导学生思考:18里面有几个6?
学生动手操作或列式:18 ÷ 6 = 3
教师讲解:像这样的问题,是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也用除法解决。
3. 巩固练习(10分钟)
(1)基础题:
- 16 ÷ 4 = ?
- 20 ÷ 5 = ?
(2)应用题:
- 小红有24支彩笔,平均分给6个同学,每人分到多少支?
- 一盒巧克力有30块,每包装5块,可以装多少包?
4. 总结提升(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
- 除法是什么?
- 除法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 除法有两种情况:平均分和包含。
五、作业布置
1. 完成课本第XX页的练习题。
2. 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设计一个除法问题,并解答。
六、板书设计
```
除法的意义
1. 平均分: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
例:12 ÷ 4 = 3
2. 包含: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
例:18 ÷ 6 = 3
```
七、教学反思(教师课后填写)
本次教学通过生活实例和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了除法的两种基本意义。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除法的基本概念,并能在实际问题中运用。个别学生在理解“包含”型除法时仍存在困难,需在后续教学中加强训练与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