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发现与探索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发现身边常见的自然现象和科学规律,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讨论、记录等方式,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乐于合作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进行简单的科学探究。
- 难点: 如何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观察和记录方法,提升其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实验材料(如水杯、纸片、磁铁、小石子等)、图片资料、多媒体课件。
- 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橡皮、彩色笔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引发学生兴趣:“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注意过,为什么树叶会飘落?为什么水会从高处流下来?”
引导学生思考身边的自然现象,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2. 探索活动一:观察与发现(10分钟)
教师出示几组图片(如:风吹动树叶、水流向低处、磁铁吸引铁钉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自己的发现。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发言,教师适时补充讲解。
3. 探索活动二:动手实验(15分钟)
实验1:水的流动方向
- 材料:透明杯子、水、小石子
- 步骤:将水倒入杯子中,观察水的流动方向,并尝试改变杯子的角度,看水是否仍然向下流。
- 结论:水总是从高处流向低处。
实验2:磁铁的吸引力
- 材料:磁铁、不同材质的小物品
- 步骤:用磁铁靠近各种物品,观察哪些能被吸引。
- 结论:磁铁可以吸引铁制物品,但不能吸引木头或塑料。
4. 总结与交流(8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刚才的实验,总结发现的现象,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疑问。
例如:“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你还想知道什么?”
5. 延伸拓展(2分钟)
布置一个小任务:回家后观察家中的一样物品,写下它的特点和你想到的问题。下节课一起分享。
五、板书设计:
```
发现与探索
观察 → 发现 → 实验 → 记录 → 总结
```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贴近生活的实验和互动,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但在记录和表达方面仍需加强指导。今后应多提供示范和练习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七、作业建议:
1. 观察家中的一个物品,写出它的形状、颜色、用途等。
2. 提出一个问题,试着自己找答案或请教家人。
备注: 本教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计,注重趣味性与实践性,旨在培养学生从小热爱科学、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