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秋思》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设计】一、教材分析
《渔家傲·秋思》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创作的一首词,收录于初中语文教材中。这首词以边塞秋景为背景,描绘了戍边将士的艰苦生活和思乡之情,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意义。
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在诵读、品析、感悟中深入理解词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感受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了解作者范仲淹及其生平;
- 掌握词的基本常识及写作背景;
- 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赏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
- 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品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理解词中“秋思”的情感内涵,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 教学难点:把握词中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理解“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深意。
四、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含课文朗诵音频、相关图片等);
- 学生预习任务单;
- 课堂讨论问题卡;
- 黑板、粉笔等常规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边塞风光的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提问:“你看到这些画面有什么感受?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表达,你会怎么说?”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课题。
2. 初读感知(10分钟)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
- 教师示范朗读,纠正发音;
- 学生齐读,感受词的韵律美。
3. 精读品味(20分钟)
- 分组讨论:找出词中描写的景物,分析其作用;
- 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赏析,如“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等句,体会边塞秋景的独特与凄凉;
- 结合历史背景,讲解范仲淹的写作动机与思想情感。
4. 深入探究(15分钟)
- 提问引导:“为什么‘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会成为千古名句?”
-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总结:这是对战争残酷与将士思乡的深刻写照,体现了作者对百姓疾苦的同情与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5. 拓展延伸(10分钟)
- 展示其他边塞诗,如王昌龄、岑参的作品,比较不同诗人的情感表达方式;
- 鼓励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谈谈自己对“家国情怀”的理解。
6. 总结升华(5分钟)
- 教师总结本课主要内容,强调词中的情感与思想;
- 学生谈收获,教师鼓励学生多读经典,传承中华文化。
7. 布置作业(5分钟)
- 背诵并默写《渔家傲·秋思》;
-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秋思”这一主题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思维训练,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理解文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同时,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化表达,提升课堂互动质量。
七、板书设计
```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景:塞下秋景、大漠孤烟、雁去无留意
情:思乡、忧国、悲壮
志:忧国忧民、家国情怀
```
八、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观察、学生反馈、作业批改等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本教学设计立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注重文本解读与情感共鸣,力求打造一节富有深度与温度的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