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倨后恭的意思是什么(前倨后恭的成语典故和出处)】“前倨后恭”是一个常见于汉语中的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在面对不同地位或身份的人时态度发生巨大变化。最初傲慢无礼,后来却变得恭敬谦卑,这种前后反差往往带有讽刺意味,揭示了人性中趋炎附势的一面。
一、前倨后恭的意思
“前倨后恭”字面意思是“先前傲慢,后来恭敬”。其中,“倨”指傲慢、不敬;“恭”则表示恭敬、谦逊。整个成语用来描述一个人在面对权势或地位较高者时,态度从轻慢转为恭敬,表现出明显的虚伪与势利。
这个成语多用于批评那些缺乏原则、看人下菜碟的人,强调其行为的不一致和道德上的不足。
二、成语典故与出处
“前倨后恭”最早出自《史记·苏秦列传》。故事讲述的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苏秦。他早年游说各国,但并未受到重视,甚至遭到冷遇。后来,他发奋图强,学成归来,凭借自己的才智成功说服六国联合抗秦,成为一时风云人物。
当他再次回到家乡时,曾经对他冷眼相待的家人和乡邻都纷纷前来巴结讨好,态度变得极其恭敬。而苏秦却感叹道:“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忽乎哉!”这句话深刻揭示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也成为了“前倨后恭”的经典出处。
三、现代应用与启示
在现代社会中,“前倨后恭”依然常被用来形容某些人的处事态度。例如,在职场中,有些人对上级唯唯诺诺,对下属却趾高气昂;在社交场合中,有人对有权有势的人毕恭毕敬,对普通人则态度冷漠。这种现象虽然常见,但也反映出一种功利主义的价值观。
成语“前倨后恭”提醒我们:做人应保持真诚与自尊,不应因他人地位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态度。真正的尊重应该是基于人格与品德,而不是权力与利益。
四、总结
“前倨后恭”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更是一种社会现象的写照。它揭示了人性中趋炎附势的一面,同时也警示人们要坚守本心,不因外在环境的变化而失去自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努力做到表里如一,以真诚赢得他人的尊重,而非靠虚伪的恭敬来博取短暂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