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1《儒林外史》(2020年中考语文常考名著之阅读指导及真题)】《儒林外史》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部极具讽刺意味的长篇小说,作者吴敬梓以犀利的笔触描绘了封建社会中士人阶层的种种弊病与荒诞现象。作为一部典型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在2020年中考语文考试中被列为常考名著之一,考生需对其内容、人物形象、艺术特色以及相关考点有深入理解。
一、作品简介
《儒林外史》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全书共五十六回,以讽刺和批判的方式揭露了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扭曲以及封建社会的腐败现象。全书没有贯穿始终的中心人物和情节,而是通过多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故事片段,展现不同人物的命运与思想变化,形成一幅生动的社会风俗画。
二、主要人物与典型情节
1. 范进
范进是书中最具代表性的角色之一,他因多年屡试不第,最终在乡试中高中举人,喜极而疯,成为“中举”后精神崩溃的典型例子。这一情节深刻揭示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摧残。
2. 严监生
严监生临死前因灯盏中点着两根灯草而不肯闭眼,死后才被家人添了一根,表现其极度吝啬的性格,反映了当时社会中金钱至上的风气。
3. 周进
周进也是一个屡试不第的读书人,最终在贡院中痛哭昏厥,后来因他人资助得以中举,体现了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命运起伏。
4. 杜少卿
杜少卿是一个较为正面的人物,他淡泊名利,不愿入仕途,崇尚自由,具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代表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三、艺术特色
- 讽刺手法:全书运用了大量讽刺手法,通过对人物言行的夸张描写,揭示其虚伪、贪婪、迂腐等性格特征。
- 结构松散但主题鲜明:虽然全书没有统一的情节主线,但各章之间围绕“儒林”这一主题展开,层层递进,构成完整的讽刺画卷。
- 语言简练幽默:作者语言风格诙谐,善于用细节刻画人物,使读者在轻松中感受到深刻的批判意味。
四、中考常见考点
1. 人物形象分析
考查学生对主要人物性格、行为及其象征意义的理解,如范进的“中举发疯”、严监生的吝啬等。
2. 主题思想把握
要求学生能够概括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如科举制度的弊端、士人阶层的堕落等。
3. 讽刺手法的理解
分析作者如何通过夸张、对比、反讽等手段达到讽刺效果,体会其批判精神。
4. 名句与经典情节识记
如“范进中举”“严监生临终点灯”等经典片段,需熟悉并能进行简要复述或分析。
五、真题示例(2020年中考)
题目一:
下列关于《儒林外史》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小说,揭示了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扭曲。
B. 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说明他内心极度脆弱。
C. 严监生临死时只因灯盏里点了两根灯草不肯闭眼,体现出他的吝啬。
D.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曹雪芹。
答案:D
解析:《儒林外史》的作者是吴敬梓,而非曹雪芹。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
题目二:
请结合《儒林外史》中的一个具体情节,谈谈你对“科举制度”的看法。
参考答案:
以“范进中举”为例,范进多年来屡试不第,一旦中举便喜极而疯,这反映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精神压迫。它不仅让读书人沉迷功名,也扭曲了他们的心理状态,甚至导致悲剧发生。由此可见,科举制度虽为选拔人才提供了一种途径,但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六、备考建议
1. 通读全书,掌握基本情节
尽管《儒林外史》篇幅较长,但重点在于理解其讽刺主题和人物形象,不必逐字逐句背诵。
2. 整理人物关系与典型事件
制作人物小档案,归纳每位重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代表性事件,便于记忆与复习。
3. 关注真题,强化训练
多做相关练习题,尤其是人物分析、主题理解类题目,提升应试能力。
4. 联系现实,加深理解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类似现象,思考《儒林外史》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总之,《儒林外史》作为一部经典的讽刺小说,不仅是中考语文的重要考查内容,更是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重要窗口。掌握其核心思想与艺术特色,将有助于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并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