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教案(详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了解《石壕吏》的作者杜甫及其创作背景。
- 掌握诗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及句意。
- 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诵读、品析、讨论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 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诗人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理解诗歌的内容与情感。
- 把握诗歌的叙事结构与语言特色。
2. 教学难点:
- 理解“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中的对比手法及其作用。
- 领会诗人借事抒情、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
- 多媒体课件(包括课文朗读音频、相关图片等)。
- 杜甫生平简介及安史之乱背景资料。
- 《石壕吏》逐句讲解材料。
2. 学生准备:
- 预习课文,查找生字词并标注。
- 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唐诗发展概况。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 展示唐代历史图片或播放《春望》朗诵音频,引导学生进入古代诗歌氛围。
2. 提问:同学们是否知道“诗圣”是谁?他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3.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一首代表作——《石壕吏》。”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1. 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纠正发音。
2.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并思考:
- 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 诗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3. 学生交流初读感受,教师总结:
《石壕吏》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所作,描写了一位老妇人在官吏强征兵丁时的悲惨遭遇,反映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
(三)文本细读(20分钟)
1. 分段讲解:
-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 解释“暮”、“投”、“捉人”的意思。
- 引导学生体会时间紧迫、气氛紧张的场景。
-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 分析“逾墙走”与“出门看”的动作描写,体现老妇的无奈与胆怯。
-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 对比分析“呼”与“啼”的语气,体会官吏的蛮横与妇人的痛苦。
-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 讲解老妇的自述,理解战争对家庭的摧残。
-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 分析环境描写,渲染悲凉氛围。
2. 小组讨论:
- 你认为诗中哪一句最能打动你?为什么?
- 诗人为什么要用“老妇”作为叙述者?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结合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分析杜甫为何写这首诗。
2. 比较《春望》与《石壕吏》,体会杜甫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
3.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生活在那个时代,你会如何面对这样的苦难?
(五)课堂小结(5分钟)
1.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
- 了解杜甫的创作背景与诗歌主题。
- 掌握诗歌的语言风格与情感表达。
2. 强调杜甫“诗史”之称的由来,以及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3. 布置作业:
- 背诵《石壕吏》全文。
-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诗史”二字的理解。
五、板书设计
```
一、作者:杜甫(唐代)
二、背景:安史之乱时期
三、老妇被征兵,家庭破碎
四、主题:反映战乱之苦,同情百姓疾苦
五、手法:对比、白描、借事抒情
```
六、教学反思(课后)
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激发了他们对古典诗词的兴趣。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诗史”概念理解不够深入,今后可加强历史与文学的结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