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文 > 精选范文 >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2025-07-12 07:51:44

问题描述: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希望能解答下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12 07:51:44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的意思及全诗赏析)】这首词出自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之手,原题为《西江月·夜饮东坡醒复醉》。整首词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展现了苏轼在贬谪生活中的豁达心境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一、原文及翻译

原文:

>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 家童鼻息已雷鸣。

>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译文:

夜里在东坡饮酒,酒醒又醉,归来时似乎已是深夜三更。

家里的小童已经鼾声如雷。

我敲门没人应答,只好拄着拐杖,静静地听着江水的声音。

二、诗歌背景

此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此时他虽身处逆境,但并未沉沦,反而在自然与生活中找到了心灵的慰藉。这首词正是他在一个夜晚饮酒后归家所写,表现了他对人生起伏的淡然态度。

“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的地方,后来他自号“东坡居士”,因此“东坡”也成为他的象征之一。

三、逐句赏析

1. “夜饮东坡醒复醉”

这一句描绘了一个典型的苏轼形象——豪放不羁、借酒抒怀。他夜间在东坡饮酒,喝得微醺,醒来后又继续喝,醉了又醒,反复多次。这种状态既显示了他的洒脱,也暗示了内心的孤独与苦闷。

2. “归来仿佛三更”

回来的路上,时间已经很晚,大约是凌晨三更左右。这里的“仿佛”二字,表现出一种朦胧、恍惚的感觉,仿佛时间在醉意中变得模糊不清,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迷茫与疲惫。

3. “家童鼻息已雷鸣”

回到家中,发现仆人早已熟睡,鼾声如雷。这一细节描写生动而真实,既表现了家庭的温馨,也带有一种淡淡的无奈——自己在外奔波劳碌,回家却无人迎接,唯有童仆酣睡。

4.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诗人试图敲门唤人,却无人回应。于是他只能靠在拐杖上,静静聆听江水的声音。这一幕极具画面感,也充满了孤寂与宁静。江水的声音仿佛成了他唯一的陪伴,也象征着他内心的平静与超然。

四、主题思想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个深夜饮酒归家的情景,表达了苏轼在逆境中的豁达与从容。尽管身处困境,他依然能够从平凡的生活中找到诗意与安宁。他不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以一种超然的态度面对人生的起落。

同时,这首词也体现了苏轼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无论是家童的鼾声,还是江水的流动,都成为他心灵的寄托。

五、艺术特色

- 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全词用词朴素,却富有深意,展现出苏轼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

- 情景交融:诗人将自身的情感融入自然景物之中,使读者能感受到那种静谧与孤独。

- 对比手法:如“醒复醉”与“家童雷鸣”的对比,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绪。

六、结语

《西江月·夜饮东坡醒复醉》虽短,却蕴含丰富的情感与哲理。它不仅是一首写实的记事词,更是一幅描绘苏轼内心世界的画作。在这首词中,我们看到了一位历经风雨仍不失本心的文人,也感受到了他在苦难中依然保持乐观与豁达的精神力量。

正如苏轼所说:“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词正是他人生哲学的缩影,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