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之怀古》教学实录】【授课教师】:李老师
【授课班级】:高二(3)班
【授课时间】:2025年4月5日
【课文出处】:《春之怀古》——张晓风
一、导入新课
李老师以一首轻柔的古筝曲《春江花月夜》作为背景音乐,缓缓走上讲台。她微笑着说:“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一篇充满诗意与哲思的文章——《春之怀古》。这篇文章不仅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更寄托了作者对历史、对自然、对生命的深情回忆。”
学生们的目光逐渐被吸引过来,教室里一片安静。
二、整体感知
李老师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思考:“文章中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哪些部分又让你联想到过去?”
学生们认真阅读,不时在书上做批注。
接着,李老师邀请几位同学分享自己的感受。一位男生说:“‘春是温润的,像一个老友’这句话让我觉得春天特别亲切。”另一位女生则提到:“文中提到‘古人赏春的方式与我们不同’,这让我开始思考现代人是否失去了与自然沟通的方式。”
李老师点头回应:“很好,你们已经触及到了文章的核心——对过去的怀念与对现实的反思。”
三、文本细读
李老师带领学生逐段分析文章
1. “春是温润的,像一个老友,轻轻叩门。”
李老师引导学生体会“老友”这一比喻的深意,指出“春”不仅是季节,更是情感的象征。
2. “古人赏春,讲究的是‘踏青’,而我们呢?”
这一段引发了学生的热烈讨论。有学生认为现代人太忙,没有时间去感受自然;也有学生表示,虽然忙碌,但依然会抽出时间去公园散步。
3. 第三段:“春是记忆的载体,它承载着我们的童年、我们的欢笑与泪水。”
李老师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一谈:“你有没有某个春天,让你至今难忘?”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回忆小时候放风筝的情景,有的讲述和父母一起赏花的经历,课堂气氛活跃。
四、语言赏析
李老师选取了几处典型的语句进行深入分析:
- “春是温润的,像一个老友。”
强调比喻手法的运用,以及“温润”一词所传达的细腻情感。
- “那些古老的诗句,如今还在耳边回响。”
指出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眷恋,以及语言的优美与含蓄。
- “春不是一种颜色,而是一种心境。”
引导学生理解“心境”这一概念,启发他们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五、拓展延伸
李老师播放了一段关于古代文人赏春的纪录片片段,并提问:“如果让你选择一个春天去体验,你会选择哪个朝代?为什么?”
学生们的回答各具特色,有人想回到唐代,欣赏诗人们的吟咏;有人则希望回到宋代,感受文人雅集的氛围。
李老师总结道:“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春天都是一样的美,只是我们看它的方式不同。希望同学们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中,也能学会停下脚步,感受春天的美好。”
六、课堂小结
最后,李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请以“我心中的春天”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结合个人经历与对文章的理解。
她说道:“希望通过这篇课文,大家不仅能感受到文字之美,更能体会到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赏析等多种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对散文语言的感受力。同时,也引导他们在阅读中思考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教学亮点:
- 创设情境,营造诗意氛围
- 注重学生个体体验,鼓励表达
- 引导学生从文本走向生活,提升人文素养
教学建议:
- 可增加更多关于作者张晓风的背景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创作理念
- 在后续课程中可引入其他描写春天的散文进行对比阅读,拓宽学生视野
---
结语:
《春之怀古》不仅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更是一次心灵的旅程。愿我们在阅读中感悟生命,在春光中找到内心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