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教案】《有的人》教学设计-20230203161734x】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理解诗歌《有的人》的主旨,掌握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 学习并积累重点词语和句式,提升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内涵。
-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作者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 引导学生思考“人为什么活着”的深刻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两种人的对比及其象征意义。
- 教学难点:把握诗人通过对比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诗歌的深层内涵。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背景资料、朗诵音频。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鲁迅先生的简短视频,引发学生兴趣。提问:“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是值得尊敬的?生活中有没有让你印象深刻的‘有的人’?”
通过学生发言引出课题——《有的人》,并介绍作者——臧克家。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并标出不认识的字词。
2.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3. 提问检查预习情况,如“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是什么意思?
(三)精读赏析(20分钟)
1. 分组讨论:找出诗中“有的人”指代的两类人,并分析其行为表现。
2. 小组汇报,教师点拨:
- 第一类人:骑在人民头上的人,他们自私自利、欺压百姓。
- 第二类人: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人,他们无私奉献、甘于牺牲。
3. 对比阅读: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有的人”与“有的人”的鲜明对比,感受作者的情感倾向。
(四)深入探究(15分钟)
1. 提问引导:
-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
- 你如何理解“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这句话?
2.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补充背景知识(如鲁迅精神、革命年代的英雄人物等)。
3. 结合现实,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身边有没有像“有的人”那样的人?
(五)拓展延伸(10分钟)
1. 播放《有的人》配乐朗诵视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与情感。
2. 鼓励学生模仿朗诵,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有的人”的理解。
3. 布置课后作业:以“我心中的‘有的人’”为题,写一篇短文。
五、板书设计:
```
有的人
——臧克家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对比手法:讽刺与赞美
主旨:歌颂为人民奉献的人,批判压迫者
```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走进诗歌,理解其深刻内涵。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基本达成教学目标。但在时间安排上略显紧凑,部分环节可以进一步优化。
七、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观察与作业反馈,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诗歌内容,初步掌握对比手法的运用,情感态度得到积极引导,教学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