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在攀登天都峰过程中的情感变化。
- 学习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的表达方法,积累优美词句。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讨论、品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克服困难、勇敢攀登的精神,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 懂得在困难面前要互相鼓励、共同进步。
二、教学重点:
- 理解“我”和老爷爷在爬山过程中互相鼓励的情节。
- 抓住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
三、教学难点:
- 理解“我”从害怕到勇敢的心理转变过程。
- 领会“不畏艰难、勇于挑战”的精神内涵。
四、教学准备:
- 教师:课文录音、多媒体课件(含图片、视频片段等)。
- 学生:预习课文,划出描写人物动作和语言的语句。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5分钟)
1. 回顾上节课内容,提问:
- “爬天都峰”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 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部分?为什么?
2. 引导学生回顾课文结构,引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二)精读感悟(20分钟)
1. 整体感知:
- 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3—6自然段,思考:
- “我”和老爷爷分别遇到了什么困难?
- 他们是怎么克服的?
2. 重点分析:
- 描写动作的句子:
如:“我站在石阶上,望着那高耸入云的天都峰,心里直发颤。”
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感受“我”的紧张和害怕。
- 描写语言的句子:
如:“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对,我也要爬上去!”
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两人之间的对话中所表现出的勇气和决心。
3. 情感体验:
- 提问:为什么“我”最后能成功登顶?
- 引导学生认识到:正是老爷爷的鼓励和自己的坚持,才让“我”战胜了恐惧。
(三)合作探究(10分钟)
1. 分组讨论:
- 如果你是文中的“我”,面对这么陡峭的山峰,你会怎么做?
- 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你是怎么解决的?
2.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适时点评,引导学生树立积极面对困难的态度。
(四)拓展延伸(5分钟)
1. 播放一段关于登山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和攀登的艰辛。
2.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在生活中如何克服困难。
(五)总结升华(5分钟)
1. 教师总结:
- 本文通过讲述“我”和老爷爷一起攀登天都峰的故事,表达了在困难面前要勇敢、互相鼓励的道理。
- 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也能像文中的“我”一样,不惧挑战,勇往直前。
2. 布置作业:
- 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最难忘的一次挑战》,写清楚当时的困难和自己的心理变化。
六、板书设计:
```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
恐惧 → 鼓励 → 勇敢 → 成功
动作描写:颤抖、攀爬、努力
语言描写:鼓励、坚定、自信
```
七、教学反思(可选):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情感体验与语言积累相结合,通过朗读、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表达欲望。今后可在课堂中加入更多互动环节,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与思维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