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彦《苏幕遮(middot及燎沉香》课件公开课)】在古典诗词的浩瀚长河中,北宋词人周邦彦的作品以其细腻的情感表达与精巧的艺术构思而著称。其中,《苏幕遮·燎沉香》一词,更是以其清新脱俗的意境和含蓄婉约的语言风格,成为后世传诵的经典之作。本文将围绕这首词的教学设计,探讨其艺术特色与教学价值,为公开课提供一份具有深度与启发性的课件内容。
一、作品背景简介
《苏幕遮·燎沉香》是宋代著名词人周邦彦创作的一首抒情小令。全词以“燎沉香”起笔,描绘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孤寂的氛围,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该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意义。
二、词作赏析
原文:
> 燎沉香,消溽暑。
>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 故乡遥,何日去?
>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 五月渔郎相忆否?
>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1. 意象运用
整首词通过“燎沉香”、“鸟雀呼晴”、“叶上初阳”、“水面清圆”等意象,构建出一幅夏日清晨的清新画面。这些意象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也暗含了作者内心的情感波动。
- “燎沉香”:点燃香料,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暗示作者内心的孤独与沉思。
- “鸟雀呼晴”:以拟人手法写鸟儿欢叫,表现出天气晴朗,同时也映衬出作者情绪的起伏。
-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描绘出荷花在微风中摇曳的姿态,画面灵动,富有诗意。
2. 情感表达
词的下阕由景入情,转入对故乡的思念。“故乡遥,何日去?”直抒胸臆,流露出游子漂泊在外的无奈与惆怅。结尾几句则以梦境收束,将现实与回忆交织,增强了情感的感染力。
三、教学目标设计
1. 知识目标:
- 了解周邦彦及其词风特点;
- 掌握《苏幕遮·燎沉香》的基本内容与艺术特色。
2. 能力目标:
-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 提高学生对诗词意象与情感的理解与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
-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深情;
- 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认同。
四、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环节(5分钟)
- 展示一幅夏日荷塘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画面;
- 提问:“如果你身处异乡,看到这样的景色,会有什么样的心情?”
-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周邦彦的《苏幕遮·燎沉香》,感受他的情感世界。
2. 初读感知(10分钟)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
- 教师范读,带领学生体会词的韵律美;
- 分组讨论:你从词中感受到怎样的情绪?
3. 精读品析(20分钟)
- 分句讲解,分析关键词句;
- 结合插图,帮助学生理解“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的画面感;
- 引导学生体会“梦入芙蓉浦”所传达的思乡之情。
4. 拓展延伸(10分钟)
- 对比阅读其他描写荷花或思乡的诗词,如李清照《如梦令》、王维《山居秋暝》等;
- 讨论:不同诗人如何表达相似的情感?
5. 总结升华(5分钟)
-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这首词的理解;
- 布置课后作业:写一篇短文,描述你心中最美的夏日景象,并尝试用诗句表达。
五、教学反思与建议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苏幕遮·燎沉香》的意境与情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与写作实践,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与审美能力。
结语:
一首好词,不仅是一段文字,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周邦彦的《苏幕遮·燎沉香》,正是这样一首能够触动人心、引发共鸣的作品。通过这节公开课,我们希望学生不仅能读懂这首词,更能从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与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