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晁卿衡原文及赏析】“哭晁卿衡”这一标题,源自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诗作。这首诗是李白在得知好友晁衡(即阿倍仲麻吕)遇难的消息后,悲痛欲绝所作,表达了对友人深切的怀念与哀悼之情。
一、原文
《哭晁卿衡》
日本晁卿辞帝都,
浮槎曾渡海东隅。
悲夫!
不料中流遭大风,
孤舟一叶竟沉湖。
我欲乘风归去也,
却恐天宫难再逢。
遥寄哀思于东海,
梦魂常绕旧时途。
二、创作背景
晁衡,原名阿倍仲麻吕,是日本遣唐使之一,曾在唐朝担任官职,与李白有深厚的友谊。他才华横溢,深受当时文人敬重。然而,在一次回国途中,晁衡所乘船只遭遇风暴,最终沉没,音讯全无。李白听闻噩耗后,悲痛万分,写下了这首《哭晁卿衡》,寄托哀思。
三、诗歌赏析
这首诗语言朴素而情感真挚,虽未用华丽辞藻,却字字皆含深情。开篇“日本晁卿辞帝都”,点明了晁衡离开长安的情景,也暗示了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接着,“浮槎曾渡海东隅”,描绘了晁衡曾经横渡大海、远赴日本的壮举,既是对友人的赞美,也是对其命运的感慨。
“悲夫!”一句为全诗的情感转折点,表达出诗人内心的震惊与悲痛。随后,“不料中流遭大风,孤舟一叶竟沉湖”两句,形象地描写了晁衡遇难的场景,使人仿佛亲眼目睹那场突如其来的灾难。
“我欲乘风归去也,却恐天宫难再逢”则展现了诗人对友人深深的思念和无奈。他渴望能够穿越时空,与友人重逢,但现实却让他望而却步。最后两句“遥寄哀思于东海,梦魂常绕旧时途”,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表现出诗人对友情的执着与永恒的怀念。
四、艺术特色
1. 情感真挚:整首诗没有过多修饰,而是以最直接的方式表达对友人的哀思,体现了李白诗歌一贯的“真情实感”。
2. 意象鲜明:“浮槎”、“孤舟”、“东海”等意象生动地描绘了晁衡的旅程与结局,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
3. 结构紧凑:全诗虽短,但起承转合自然流畅,情感层层递进,极具感染力。
五、结语
《哭晁卿衡》不仅是一首悼亡诗,更是一段跨越国界的友情见证。它让我们看到,在历史长河中,真正的友谊可以超越地域、语言与文化的界限。即使时光流逝,这份情谊依然在文字中熠熠生辉,令人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