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容长城谣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理解诗歌中“长城”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掌握诗人通过长城表达的情感与思想。
- 学习诗歌的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如比喻、象征、对比等。
-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与赏析能力,能够独立分析诗歌内容。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诵读、讨论、品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 结合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时代情绪与文化情怀。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与对民族命运的关切。
-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 分析“长城”在诗中的象征意义及其承载的文化情感。
- 理解诗歌语言的凝练与深沉,体会诗人情感的表达方式。
- 难点:
-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诗中“乡愁”与“民族情感”的交织。
- 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全面挖掘诗歌的深层内涵。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
- 多媒体课件(包含相关图片、背景音乐、朗诵视频等)
- 诗歌文本及相关资料(如席慕容简介、创作背景等)
- 学生准备:
- 预习课文,初步了解诗歌内容及作者信息。
- 思考“你心中的长城是什么?”等问题,为课堂讨论做准备。
四、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 展示长城图片,播放一段悠扬的古筝乐曲,营造氛围。
- 提问:“你心中的长城是什么?它代表了什么?”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引出“长城”作为文化符号的意义。
-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席慕容笔下的《长城谣》,感受她笔下那条穿越时空的古老长龙。
2. 初读感知(10分钟)
- 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
- 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 诗中哪些词句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注意朗读节奏与情感表达。
3. 精读品析(20分钟)
- 分段解读:
- 第一节:“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 引导学生理解“泪”与“爱”的关系,感受诗人对故土的深情。
- 第二节:“我曾经踏着月光走过许多地方……”
- 分析“月亮”与“故乡”的联系,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 第三节:“可是,我不能回去了……”
- 探讨“不能回去”的原因,结合历史背景,理解诗人对两岸分离的无奈与痛楚。
- 语言赏析:
- 指导学生找出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象征等,并分析其作用。
- 引导学生品味诗句的节奏与韵律,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4. 拓展延伸(10分钟)
- 讨论环节:
- “如果让你用一个词形容‘长城’,你会选择什么?为什么?”
- “你是否也有过类似‘不能回去’的经历?请分享你的故事。”
- 情感升华:
- 结合当前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思考“家国情怀”在当代的意义。
-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
5. 小结与作业(5分钟)
- 教师总结:
- 《长城谣》不仅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诗,更是一首充满民族情感与历史厚重感的作品。
- 长城不仅是地理上的屏障,更是文化与精神的象征。
- 布置作业:
- 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心中的长城》,要求结合自身经历或感受,表达对祖国、对家乡的情感。
- 朗读并背诵诗歌,尝试模仿席慕容的风格进行创作。
五、板书设计:
```
席慕容《长城谣》教学设计
——穿越时空的长龙,诉说永恒的乡愁
长城 → 文化象征 / 家国情怀
月亮 → 思念 / 回忆
泪水 → 深沉的爱
不能回去 → 历史的遗憾 / 民族的伤痛
语言之美:凝练、含蓄、富有韵律
情感之深:乡愁、爱国、历史感
```
六、教学反思(可选):
本节课通过多角度的阅读与探讨,使学生逐步走进席慕容的情感世界,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拓展相关作品,如余光中《乡愁》等,形成比较阅读,加深学生对“乡愁”主题的理解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