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总结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河中石兽》是清代学者纪昀所著《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篇寓言性散文,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寻找沉入河中的石兽的故事,揭示了做事要结合实际、不可拘泥于书本的道理。这篇文章语言简练,寓意深刻,同时也蕴含了许多文言文常见的语法现象,如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通假字等。本文将对这些文言现象进行梳理与分析。
一、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是指某些词语在古代和现代的意义不同。在《河中石兽》中,有一些词语的含义已经发生了变化,需要特别注意。
1. “棹”
古义:划船的工具,即桨。
今义:泛指划船的动作或船只。
例句:“棹数小舟,曳铁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
2. “设”
古义:设置、安排。
今义:设计、设想。
例句:“设极刑以惩之。”(设置极刑来惩罚他。)
3. “走”
古义:跑、逃跑。
今义:步行、行走。
例句:“走索桥而过。”(跑过索桥。)
4. “去”
古义:离开、距离。
今义:前往、离开。
例句:“去十余里。”(离开十几里远。)
二、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在《河中石兽》中,也存在一些典型的例子。
1. “之”
- 代词,指代人或事物。
例句:“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在水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有找到。)
-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例句:“其反激之力,不能水漂。”(它反向冲击的力量,无法使石兽漂浮。)
2. “为”
- 表示“被”,被动意义。
例句:“为暴涨携之去。”(被暴涨的河水带走了。)
- 表示“作为、成为”。
例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怎么能被暴涨的河水带走呢?)
3. “以”
- 表示“用、凭借”。
例句:“以顺流下矣。”(顺着水流向下漂。)
- 表示“因为、由于”。
例句:“以事理推之。”(根据事理来推断。)
4. “其”
- 指代前面提到的人或物。
例句:“其一人力不能胜。”(其中一个人力量不够。)
- 表示推测语气。
例句:“其真无马邪?”(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三、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古代汉语中因音同或形近而借用其他字的现象。在《河中石兽》中也有几个通假字的例子。
1. “已”通“矣”
例句:“不亦颠乎?”(不是颠倒了吗?)
其实应为“不亦颠乎?”中的“矣”通“已”,表示“了”的意思,但现代文言文中常省略。
2. “反”通“返”
例句:“其反激之力。”(它的反向冲击力。)
“反”在此处应理解为“返回”,通“返”。
3. “识”通“志”
例句:“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识”在这里应为“志”,意为“记住、记录”,但在原文中使用了“识”。
结语
《河中石兽》不仅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文章,更是一部文言文学习的典范之作。通过对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通假字的分析,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还能提升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应当注重积累这些文言现象,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