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middot及赤壁怀古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创作背景、作者苏轼的生平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掌握词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能够准确朗读并背诵全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诵读、品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词中所表达的情感与哲理;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苏轼面对人生挫折时豁达乐观的情怀,理解其“人生如梦”的深刻哲思,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教学重点:
分析词中景物描写与人物形象的结合,体会作者借景抒情、托古言志的艺术手法。
- 教学难点:
理解“人生如梦”的深层含义,探讨苏轼在逆境中所表现出的超然与豁达。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历史资料、苏轼生平简介、课文录音等。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苏轼的生平及作品背景。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你是否曾在某个瞬间,因眼前的景色而联想到历史、联想到自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词,正是苏轼在赤壁江边,面对滚滚江水,引发无限感慨之作。”
播放《念奴娇·赤壁怀古》朗诵音频,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1.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2. 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奏与感情。
3. 教师讲解词牌名“念奴娇”的来历及本词的结构特点。
(三)文本解析(20分钟)
1. 上片分析:
- 描写赤壁江景,气势磅礴,营造出壮阔的历史氛围。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既写自然之壮美,又暗含历史变迁之感。
-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何以江水起兴?江水象征着什么?
2. 下片分析:
- 写周瑜的英雄形象,借古讽今,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展现周瑜年轻有为、风流潇洒的形象,反衬自己的落寞。
-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表现苏轼对自己命运的感叹,同时也透露出一种自我宽慰。
3. 主题归纳:
- 本词通过描绘赤壁江山的壮丽景色,追忆历史英雄,抒发了作者对人生无常、功业难成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他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四)语言赏析(10分钟)
1. 修辞手法:
- 比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用夸张手法描绘江景之险峻。
- 对偶:“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形成对仗,增强语言节奏感。
- 借代:“灰飞烟灭”指代历史人物的消逝,富有画面感。
2. 情感表达:
- 从豪迈到沉郁,再到豁达,情感层层递进,体现出作者复杂的心境。
(五)拓展延伸(5分钟)
1. 讨论:苏轼为何在被贬期间仍能写出如此豪放的作品?他的心态如何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
2. 推荐阅读:苏轼的其他作品,如《定风波》《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比较其风格异同。
(六)课堂总结(5分钟)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了解了作者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所表达的复杂情感,感受到了词中蕴含的壮阔意境与深邃哲理。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更加关注古代诗词中蕴含的人生智慧与精神力量。
五、作业布置:
1. 背诵并默写《念奴娇·赤壁怀古》。
2.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人生如梦”的理解。
3. 预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对比两首词的情感表达。
六、板书设计:
```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上片:写景——江水、山石、浪涛
下片:怀古——周瑜、自己、历史
情感变化:豪迈 → 沉郁 → 豁达
主题思想:人生短暂,功业难成;但应豁达面对,珍惜当下。
```
七、教学反思(教师自评):
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走进苏轼的世界,注重文本细读与情感体验相结合。但在时间分配上需进一步优化,部分环节可适当压缩,确保学生有更多时间进行思考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