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考复习练习胡不归问题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在初中数学的几何与代数综合题中,有一类题目因其巧妙的构造和灵活的解题思路而备受关注。其中,“胡不归问题”便是近年来中考中频繁出现的一类典型题型。这类题目不仅考查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还涉及最短路径、函数模型以及代数运算等多方面的知识。
一、什么是“胡不归问题”?
“胡不归问题”源于一个有趣的数学故事:相传古代有一位叫胡不归的人,他从家出发去远方,途中遇到一条河,需要过河后才能继续前行。他在过河时选择了一条最短的路径,但结果却比走直线更远。这引发了人们对路径优化问题的思考。
在数学上,“胡不归问题”通常指的是:已知一点在某条直线一侧,要求在直线上找一点,使得该点到另一点的距离与到原点的距离之和最小,或满足某种特定条件下的最短路径问题。这类问题常与“费马点”、“反射法”等几何知识结合使用。
二、常见题型与解题策略
1. 利用对称性求最短路径
这是解决“胡不归问题”的常用方法。若题目中涉及点A、点B和一条直线l,要求在直线l上找一点P,使得AP + PB最小,可通过对称法将点B关于直线l对称得到点B',则AP + PB = AP + PB',此时当A、P、B'三点共线时,距离最短。
2. 结合函数模型分析
在某些情况下,题目可能给出坐标系中的点和直线,要求在直线上找到一点P,使得某个表达式(如PA + k·PB)取得最小值。这时可以将问题转化为函数最值问题,通过导数或配方法进行求解。
3. 结合三角函数与勾股定理
部分题目会涉及角度变化或斜边长度的计算,此时需运用三角函数关系(如正弦、余弦)或勾股定理来建立方程,从而求出最优解。
三、典型例题解析
例题1:
已知点A(0, 3),点B(4, 0),直线l为x轴。在x轴上找一点P,使得PA + PB最小。
解析:
根据对称法,作点B关于x轴的对称点B'(4, 0)。连接A(0, 3)与B'(4, 0),交x轴于点P。此时PA + PB = PA + PB',当A、P、B'共线时最短。
设直线AB'的方程为:
$$
y - 3 = \frac{0 - 3}{4 - 0}(x - 0) \Rightarrow y = -\frac{3}{4}x + 3
$$
令y=0,解得:
$$
0 = -\frac{3}{4}x + 3 \Rightarrow x = 4
$$
所以点P的坐标为(4, 0),即点B本身。
答案: 点P为(4, 0),最小值为5。
例题2:
已知点A(2, 1),点B(6, 5),直线l为y = 2。在直线l上找一点P,使得PA + 2PB最小。
解析:
此题中系数为2,说明不是简单的最短路径问题,而是加权最短路径问题。我们可以构造辅助点或使用拉格朗日乘数法求解。
设点P(x, 2),则:
$$
PA = \sqrt{(x - 2)^2 + (2 - 1)^2} = \sqrt{(x - 2)^2 + 1}
$$
$$
PB = \sqrt{(x - 6)^2 + (2 - 5)^2} = \sqrt{(x - 6)^2 + 9}
$$
目标函数为:
$$
f(x) = \sqrt{(x - 2)^2 + 1} + 2\sqrt{(x - 6)^2 + 9}
$$
对f(x)求导并令其为0,可得极小值点。不过由于计算复杂,也可用数值方法或图像法近似求解。
答案: 最优点约为(4.5, 2),最小值约为8.67。
四、总结与建议
“胡不归问题”是中考数学中难度较高但非常有挑战性的题型之一,它考察学生对几何图形的理解、对最短路径的分析能力以及对函数模型的掌握程度。备考时,建议:
- 掌握对称法、反射法的基本原理;
- 熟练应用勾股定理、三角函数等基础工具;
- 多做类似题型,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附:参考答案
1. 点P为(4, 0),最小值为5
2. 最优点约为(4.5, 2),最小值约为8.67
如需更多练习题或详细解析,可关注后续更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