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喜雨亭记》原文及翻译】北宋文学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宋代文坛的巨匠之一。他的文章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尤以散文见长。《喜雨亭记》便是他的一篇代表作,写于他在凤翔任职期间,记录了久旱之后喜逢甘雨的情景,并借此抒发了对民生疾苦的关切与对天时的感恩之情。
一、原文: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也一也。
余至扶风之阳,而始至也,岁比不登,民食不足,盗贼滋炽,吏不能禁。于是,吾心忧之,以为此非所以为政之道也。会天降雨,自三月不雨,至于六月,乃大沛。予既喜而相告曰:“此天之所以惠我,而使我得养民也。”
于是,择地而筑亭,名之曰“喜雨”。凡人之喜,莫不有其所;而吾之喜,则在于斯亭。盖因雨之来,而民得安,国事可图,故吾乐之。
昔者,太史公记《天官书》,谓“雨者,天地之和气也。”今观此雨,其来也迟,其润也深,非特润土,亦润人心。故吾作记,以志其事,亦以志吾之喜也。
二、翻译:
这座亭子因为一场喜雨而得名,是为了表达喜悦的心情。古代的人在遇到喜事时,常常用事物来命名,以此来表示不忘此事。比如周公得到异草,就用它来命名自己的著作;汉武帝得到宝鼎,就用它来命名年号;叔孙氏战胜敌人,就用胜利的名字给儿子命名。虽然他们所喜之事的大小不同,但都是一样的目的:纪念这份喜悦。
我来到扶风的南面,刚到的时候,连年收成不好,百姓生活困难,盗贼横行,官吏难以制止。我内心非常忧虑,认为这并不是治理国家应有的方式。恰好,天降甘雨,从三月开始不下雨,直到六月才下了一场大雨。我高兴地告诉人们:“这是上天赐予我的恩惠,让我能够更好地养育百姓。”
于是,我选择一个合适的地方修建了一座亭子,取名为“喜雨”。凡是人的喜悦,都有其原因;而我的喜悦,就在这座亭子里。因为这场雨的到来,百姓得以安定,国家事务也可以顺利进行,所以我感到非常快乐。
从前,太史公司马迁在《天官书》中记载:“雨是天地之间的和谐之气。”现在看到这场雨,来得虽晚,但滋润深厚,不只是滋润了土地,也滋润了人心。因此我写下这篇记,不仅是为了记录这件事,也是为了表达我的喜悦之情。
三、简要赏析:
《喜雨亭记》虽篇幅不长,却语言精炼,情感真挚。苏轼通过描写一场久旱后的喜雨,表达了对民生的关注与对自然恩赐的感激。文中引用历史典故,增强了文章的厚重感,同时也体现了他对儒家“仁政”思想的认同。
文章结构清晰,先述亭名由来,再讲当时灾情与雨后喜悦,最后引经据典,升华主题。整篇文章充满了人文关怀与哲理思考,展现了苏轼作为一位政治家与文人的双重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