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9.竹节人教案及教学反思x】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课文《竹节人》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 掌握文章中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心理的写作方法。
- 学会分析作者通过“竹节人”这一形象表达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讨论、品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涵。
-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赏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 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作者通过“竹节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难点:
分析文中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体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PPT课件、课文录音、相关图片资料。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作者背景,思考“竹节人”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小时候有没有玩过自己动手做的玩具?比如竹节人、陀螺、纸飞机等?”
引导学生回忆童年趣事,激发学习兴趣。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竹节人’的文章,看看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个小玩具表达情感的。”
2. 初读感知(10分钟)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生字词,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 教师讲解重点词语,如“篾条”、“扎紧”、“操纵”等。
- 提问引导: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为什么会对“竹节人”有特殊的情感?
3. 精读品味(20分钟)
- 分段阅读,分析人物形象:
- 老师如何制作“竹节人”?
- “我”和同学是怎么玩“竹节人”的?
- 作者通过哪些细节表现了对“竹节人”的喜爱和怀念?
- 小组讨论:
- 文中“竹节人”象征着什么?
-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回忆性的文章?
- 教师总结:
“竹节人”不仅是一个玩具,更是一种童年的记忆,是作者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
4. 拓展延伸(10分钟)
-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制作或玩过的传统玩具,并说说它们背后的故事。
- 引导学生思考:现代科技发展迅速,我们是否还应该保留一些传统的手工游戏?
5. 总结提升(5分钟)
- 回顾课文内容,强调“竹节人”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珍惜回忆。
五、作业布置
1. 写一篇短文,描述你最难忘的一种童年玩具及其背后的故事。
2. 与家长一起尝试制作一个简单的手工艺品,体验传统技艺的乐趣。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围绕《竹节人》展开,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文本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深情回忆。课堂中,学生积极参与,能够结合自身经历进行思考,体现了良好的课堂互动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讨论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尤其在分析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仍有不足之处:
- 个别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参与度不高,今后应设计更具吸引力的问题,激发所有学生的兴趣。
- 对于“竹节人”象征意义的挖掘还不够深入,可在后续教学中进一步拓展。
总体而言,本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在情感体验和语言理解方面都有所提升。今后将继续优化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更多的乐趣与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