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020110定密管理制度】在当前信息高度流通、数据安全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保密工作已成为各类组织机构日常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为规范定密行为,确保国家秘密和商业机密的安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BM020110 定密管理制度》。
本制度旨在明确定密工作的责任主体、操作流程、权限划分及监督机制,确保定密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建立健全的定密管理体系,提升全体员工的保密意识,防范因泄密造成的重大损失。
一、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所有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及其他需保密信息的部门和人员。凡在工作中接触、产生或管理涉密信息的岗位,均须严格遵守本制度的相关规定。
二、定密原则
1. 依法依规:定密工作必须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及相关法规执行,确保定密行为合法合规。
2. 最小化原则:对涉密信息的确定应遵循“必要且最少”的原则,避免扩大保密范围,提高信息使用效率。
3. 动态调整:根据信息内容、用途及环境变化,定期对已定密事项进行评估和调整,确保定密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三、定密职责
1. 单位负责人:负责审批重要涉密事项,对本单位的定密工作负总责。
2. 保密管理部门:具体负责定密工作的组织、协调与监督,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指导。
3. 各部门负责人:负责本部门涉密信息的识别、申报和管理工作,确保各项保密措施落实到位。
四、定密程序
1. 信息识别:相关部门在处理信息时,应对是否属于国家秘密或商业秘密进行初步判断。
2. 申报审批:经初步识别后,由相关人员填写《定密申请表》,提交至保密管理部门审核。
3. 批准发布:经审批同意后,相关信息即被正式列为保密信息,并按相应级别进行管理和保护。
4. 记录备案:所有定密行为均需详细记录并归档保存,便于后续查询和审计。
五、保密管理要求
1. 权限控制:涉密信息仅限于授权人员访问,严禁擅自复制、传播或泄露。
2. 设备管理:涉密计算机、存储介质等设备须设置专用标识,实行专人专管。
3. 人员培训:定期开展保密知识培训,增强员工的保密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4. 监督检查:保密管理部门应定期对定密工作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六、违规处理
对于违反本制度的行为,将依据相关规定追究责任人责任,情节严重的将依法处理。同时,鼓励员工积极举报泄密行为,共同维护信息安全。
七、附则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由保密管理部门负责解释和修订。各单位应结合自身实际,细化实施办法,确保制度落地见效。
结语:
《BM020110 定密管理制度》是保障信息安全、维护组织利益的重要制度保障。通过不断强化内部管理、提升员工素养,构建起坚实的信息安全防线,为组织的稳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