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清明》原诗翻译及赏析】黄庭坚《清明》原诗:
《清明》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动,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原文翻译:
清明时节,桃花李花竞相开放,一片欢笑;而野外的田地却荒芜不堪,令人忧愁。雷声震动天地,仿佛龙蛇苏醒;春雨滋润着田野,草木变得柔软青翠。人们向祖先祭拜后,剩下的食物被富人炫耀给妻妾看;而有气节的士人宁愿焚身而死,也不愿屈从于权贵。无论贤者还是愚者,千年之后又有谁能真正知晓?只见满眼都是蓬蒿,最终都归于同一片坟墓。
作品赏析:
黄庭坚的这首《清明》,表面上写的是清明时节的自然景象与人文风俗,实则借古讽今,抒发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与对人生意义的哲思。
首联“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只生愁”,以对比手法描绘出清明节的两重面貌:一边是桃花李花盛开、万物复苏的生机,另一边却是田野荒芜、百姓生活困苦的凄凉景象。这种反差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美好与人间的冷暖,也暗示了作者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颔联“雷惊天地龙蛇动,雨足郊原草木柔”,继续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变化,用“雷惊”、“雨足”来渲染清明时节的气象,同时赋予自然以动态的生命力,使整首诗更具画面感和节奏感。
颈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这是全诗中最具有批判意味的部分。诗人指出,有些人为了炫耀富贵,故意在祭祀后把剩余的食物送给妻妾,表现出一种虚荣与贪婪;而那些有志之士宁愿选择死亡,也不愿屈从于权贵,体现了高洁的操守与坚定的信念。这一联通过鲜明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世俗风气的不满以及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尾联“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感叹,无论是贤者还是愚者,最终都会归于尘土,埋葬于荒草之中。这不仅是对人生短暂的感慨,更是对历史长河中个体命运的无奈与悲悯。这种深沉的哲理思考,使全诗超越了单纯的咏物或写景,上升到对生命本质的探讨。
结语:
黄庭坚的《清明》是一首富有思想深度与艺术感染力的作品。它不仅描绘了清明时节的自然风光,更通过细腻的笔触揭示了社会的不公与人性的复杂。诗中既有对现实的批判,也有对理想的坚守,体现出黄庭坚作为一位文人对国家、民族与个人命运的深切关怀。这首诗至今仍能引发读者对人生、历史与社会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