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杨氏模量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材料在拉伸过程中的应力与应变关系,计算其杨氏模量。杨氏模量是衡量材料刚度的重要物理量,广泛应用于工程和材料科学领域。通过本实验,可以加深对材料力学性能的理解,并掌握基本的测量方法。
二、实验原理
杨氏模量(Young's Modulus)定义为材料在弹性变形范围内,正应力与正应变的比值,即:
$$ E = \frac{\sigma}{\varepsilon} $$
其中,$\sigma$ 为正应力,$\varepsilon$ 为正应变。在实验中,通常采用拉伸法进行测量。当对一根细长杆施加轴向拉力时,杆件会发生伸长,通过测量外力与伸长量,结合杆件的横截面积和原始长度,可计算出杨氏模量。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
1. 杨氏模量测量仪(含测微装置)
2. 游标卡尺
3. 钢尺
4. 待测金属丝(如铜丝或钢丝)
5. 砝码组
6. 光杠杆系统(用于放大微小形变)
四、实验步骤
1. 测量金属丝的直径
使用游标卡尺在金属丝的不同位置测量直径,取平均值,计算横截面积 $A = \frac{\pi d^2}{4}$。
2. 安装金属丝
将金属丝固定在杨氏模量测量仪上,确保其垂直且无弯曲。
3. 调整光杠杆系统
调整光杠杆的位置,使反射镜处于合适角度,以便于观察刻度尺上的读数变化。
4. 施加砝码并记录数据
依次添加砝码,每次增加一定质量后,记录对应的伸长量。使用光杠杆系统放大微小位移,提高测量精度。
5. 计算杨氏模量
根据公式 $E = \frac{F L}{A \Delta L}$ 计算杨氏模量,其中 $F$ 为拉力,$L$ 为原长,$\Delta L$ 为伸长量。
五、数据记录与处理
| 砝码质量(kg) | 拉力 F(N) | 原长 L(m) | 直径 d(m) | 横截面积 A(m²) | 伸长量 ΔL(m) | 杨氏模量 E(Pa) |
|----------------|-------------|-------------|-------------|------------------|-----------------|------------------|
| 0.1| 0.98| 1.0 | 0.0005| 1.96×10⁻⁶| 0.00001 | 5.0×10¹⁰ |
| 0.2| 1.96| 1.0 | 0.0005| 1.96×10⁻⁶| 0.00002 | 5.0×10¹⁰ |
| 0.3| 2.94| 1.0 | 0.0005| 1.96×10⁻⁶| 0.00003 | 5.0×10¹⁰ |
注:以上数据为示例,实际实验中需根据测量结果填写。
六、误差分析
1. 测量误差:游标卡尺和光杠杆的精度有限,可能引入系统误差。
2. 环境因素:温度变化可能导致金属丝热胀冷缩,影响测量结果。
3. 人为误差:读数时可能存在视差或操作不当。
为减少误差,应多次测量并取平均值,同时注意实验环境的稳定性。
七、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成功测得了金属丝的杨氏模量,验证了理论公式的正确性。实验结果表明,金属材料在弹性范围内符合胡克定律,其杨氏模量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重复性。
八、思考与建议
1.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避免金属丝发生塑性变形,以免影响测量结果。
2. 可尝试使用不同材料进行对比实验,以加深对材料力学性能的理解。
3. 在后续实验中,可考虑使用更精密的测量设备,如电子显微镜或激光干涉仪,以提高实验精度。
附录:实验注意事项
- 实验前检查所有仪器是否完好,避免损坏设备。
- 加载砝码时应缓慢均匀,防止冲击导致金属丝断裂。
- 实验结束后及时整理器材,保持实验室整洁。
---
参考文献
1. 《大学物理实验教程》
2. 《材料力学》教材
3. 国家标准 GB/T 228-2010《金属材料 拉伸试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