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数学教案】一、教学
认识钟表(时、分、秒)
二、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正确读写钟面上的整时和半时。
2. 理解时、分、秒之间的关系,掌握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
3. 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合理安排时间,培养珍惜时间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认识钟面,能准确读出整时和半时。
- 难点:理解时、分、秒的关系,并能在实际情境中应用。
四、教具准备:
- 实物钟表模型
- 课件PPT
- 练习题卡
- 课堂小贴纸(用于奖励)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每天早上几点起床?晚上几点睡觉?”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平时的时间安排。
接着出示一张“一天的作息时间表”,让学生观察并讨论:“你发现这些时间有什么特点吗?”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钟表。
2. 新授内容(15分钟)
(1)认识钟面:
展示一个大钟面模型,讲解钟面上的数字、时针、分针、秒针。
- 12个数字代表12个小时。
- 短而粗的是时针,长而细的是分针,最细最长的是秒针。
(2)认识整时:
通过动画演示,展示钟面指向12和1的情况,说明这是12时;指向1和2的情况是1时和2时,以此类推。
强调:当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哪个数字,就是几时。
(3)认识半时:
展示钟面指向12和6的情况,说明是12时半;指向1和6是1时半,以此类推。
强调:分针指向6,时针在两个数字中间,表示半时。
3. 巩固练习(10分钟)
(1)看图说时间:
展示多个钟面图片,让学生抢答或举手回答,说出对应的时间。
(2)动手操作:
每位学生发一张钟面卡片,老师说时间,学生用彩笔画出时针和分针的位置。
(3)小组合作:
每组4人,轮流说一个时间,其他同学根据时间在钟面上摆出相应位置,完成后互相检查。
4. 拓展延伸(5分钟)
教师提问:“如果现在是上午9点,那么过一个小时是几点?再过半小时又是几点?”
引导学生理解时间的延续性,并结合生活实例,如“上课时间”“吃饭时间”等,让学生感受时间的重要性。
5. 小结与作业(5分钟)
-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如何看钟表、整时与半时的区别、时分秒的关系。
- 布置作业:
- 在家观察钟表,记录自己一天中的三个时间点(如起床、吃饭、睡觉)。
- 完成练习册第15页“认识钟表”的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
```
认识钟表
时针:短而粗
分针:长而细
秒针:最细最长
12:001:00 2:00 ……11:00
12:301:30 2:30 ……11:30
1小时 = 60分钟
1分钟 = 60秒
```
七、教学反思(课后填写):
本节课通过直观教具和互动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钟表的结构和时间的读法。部分学生在半时的识别上仍存在困难,今后可加强练习,采用更多生活化的情境进行巩固。
备注: 本教案为原创内容,适用于小学三年级数学课程,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节奏与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