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歌,扶风歌刘琨,扶风歌的意思,扶风歌赏析(-诗词大全)】《扶风歌》是西晋诗人刘琨所作的一首五言诗,全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展现了作者在乱世中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个人壮志难酬的悲愤。这首诗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士人情怀的真实写照。
一、作品背景
刘琨(271—318),字越石,西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出身名门,才学出众,曾在北方抵御匈奴入侵,为国效力。然而,随着西晋王朝的衰落,他虽有报国之志,却难以施展抱负,最终在战乱中身亡。《扶风歌》正是他在北方任职期间所作,表达了他对国家兴亡的深切关注以及自身命运的无奈。
二、诗歌内容
《扶风歌》原文如下:
>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 与子同仇!
>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 与子偕作!
>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 与子偕行!
这首诗虽然篇幅不长,但气势恢宏,情感真挚,充分体现了战士之间团结一致、共赴国难的精神。它以“岂曰无衣”开篇,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展现了将士们在面对外敌时的坚定信念与共同抗敌的决心。
三、诗意解析
从字面上看,《扶风歌》是一首战歌,描绘了士兵们在战争面前团结一心、共同迎敌的情景。然而,细细品味,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复杂情绪:既有对战友的深情厚谊,也有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更有一种壮志未酬的悲凉。
诗中“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不仅是物质上的共享,更是精神上的共鸣。这种“同仇敌忾”的情感,正是古代将士之间最珍贵的纽带。而“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则表现了备战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四、艺术特色
1. 语言简练有力:全诗用词朴素,节奏明快,朗朗上口,极具感染力。
2. 结构整齐对称:每段均以“岂曰无衣”起句,形成排比,增强气势。
3. 情感真挚动人:诗人通过对战前准备的描写,传达出强烈的爱国情怀与集体意识。
五、历史评价与影响
《扶风歌》作为一首经典的战歌,在后世广为传颂,尤其在国家危难之际,常被用来激励士气、凝聚人心。它不仅体现了刘琨的文学才华,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个士人的家国情怀。
六、结语
《扶风歌》虽为古诗,但其精神内核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团结协作、共克时艰的重要性。刘琨的这首诗,不仅是文学史上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之一。
如你对《扶风歌》有更深的兴趣,不妨进一步研读相关的历史资料,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与文人志士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