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理解文章内容。
- 理解烛之武的说辞逻辑和语言艺术,体会其智慧与胆识。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升学生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 结合历史背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形象和事件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古代外交家的机智与担当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与责任意识。
- 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 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 烛之武游说秦穆公的逻辑结构及其说服技巧。
- 难点:
- 理解“晋侯、秦伯围郑”的历史背景及其政治关系。
- 分析烛之武说辞中“利”与“害”的辩证关系。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PPT课件、课文朗读音频、相关历史资料、课堂讨论问题设计。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完成字词注释,初步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以“历史上有没有一个人,仅凭一张嘴就改变了国家的命运?”为引,激发学生兴趣。
播放《烛之武退秦师》动画片段或配乐朗诵,营造氛围。
第二环节:文本初探(10分钟)
1. 朗读感知:
-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 学生分组朗读,互相纠正发音与停顿。
2. 疏通文意:
- 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如“夜缒而出”、“敢以烦执事”等)。
- 学生结合注释,翻译全文,教师适时点拨。
第三环节:深入探究(20分钟)
1. 梳理情节结构:
- 引导学生理清故事发展脉络:秦晋围郑 → 烛之武出使 → 游说秦穆公 → 秦晋退兵。
2. 分析人物形象:
- 烛之武:年老而有才,临危受命,机智善辩。
- 秦穆公:重利轻义,善于权衡。
- 晋文公:果断决策,维护霸主地位。
3. 探讨说辞逻辑:
-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烛之武说辞中的“利”与“害”:
-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从利益角度劝说。
- “邻之厚,君之薄也。”——从长远角度分析局势。
-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烛之武的说话策略。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10分钟)
1. 联系现实:
- 讨论:在现代社会中,是否有类似“舌战群儒”的情况?如何运用语言艺术解决问题?
2. 历史背景补充:
- 简要介绍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格局,帮助学生理解“秦晋之好”与“郑国夹缝求存”的历史背景。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1. 课堂小结:
- 回顾课文内容,强调烛之武的智慧与语言艺术,鼓励学生学习其处世之道。
2. 作业布置:
- 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眼中的烛之武》,不少于300字。
-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文言知识点。
五、板书设计:
```
《烛之武退秦师》
一、情节梳理:
秦晋围郑 → 烛之武出使 → 说秦 → 秦晋退兵
二、人物形象:
烛之武:智勇双全,能言善辩
秦穆公:重利明理,善断大局
晋文公:果断审时度势
三、说辞技巧:
利诱 + 利害分析 + 道德劝诫
```
六、教学反思(课后填写):
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提升了文言文阅读能力。学生参与度较高,但在分析说辞逻辑时仍需进一步引导。今后可增加更多情境模拟活动,增强课堂互动性与趣味性。
备注:本教案为原创内容,适用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可根据实际学情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