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残损的手掌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现代诗人戴望舒的诗歌《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创作于1942年,是戴望舒在抗战时期所作,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深切怀念与对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旨在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思想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一、教材分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诗歌”部分。该单元以“自然与生命”为主题,收录了多篇经典诗歌作品。本诗作为其中一篇,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和深沉的情感表达,是学生理解现代诗歌语言风格和情感表达方式的重要文本。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诗歌阅读能力,但对现代诗的理解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在意象解读和情感把握方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讨论等方式,逐步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
- 理解“残损的手掌”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
- 学习通过意象和语言感受诗人情感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诵读、赏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欣赏现代诗歌的能力;
- 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诗人对祖国的深情厚谊;
-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文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残损的手掌”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体会诗人对祖国的深情。
难点: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和思想内涵。
五、教学方法
1.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诗歌内容进行小组讨论,激发思维。
3. 情境创设法:结合历史背景,营造诗歌学习的氛围。
4. 多媒体辅助法:利用图片、音频等资源增强课堂感染力。
六、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 展示抗战时期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 提问:“如果你是一只手掌,你会触摸什么?”
2. 初读感知(10分钟)
-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 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诗歌情感。
3. 品读赏析(20分钟)
- 分组讨论:找出诗中出现的意象,如“残损的手掌”、“辽远的水”、“潮湿的泥土”等;
-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
-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4. 深入探究(15分钟)
- 讨论问题:“为什么诗人要用‘残损的手掌’来抒发情感?”
- 鼓励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谈自己对“祖国”的理解。
5. 总结升华(5分钟)
- 回顾诗歌主要内容和情感;
- 引导学生树立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信念。
七、作业布置
1.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残损的手掌”的理解;
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现代诗,进行赏析并准备课堂分享。
八、板书设计
```
我用残损的手掌
意象:残损的手掌、辽远的水、潮湿的泥土
情感:对祖国的深情、对和平的渴望
主题:家国情怀、民族精神
```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现代诗的理解仍较薄弱,今后需加强引导,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以上就是我对《我用残损的手掌》一课的教学设计,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