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猖会读后】《五猖会》是鲁迅先生《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散文,写于1926年。文章以作者童年时对“五猖会”的期待与现实之间的落差为线索,描绘了封建礼教下儿童天性的压抑与社会习俗的荒诞。这篇文章虽短,却蕴含深刻的思想,令人回味无穷。
在文中,鲁迅回忆自己小时候每逢“五猖会”便兴奋不已,渴望能亲眼目睹那热闹非凡的场面。然而,当真正有机会去看时,却被父亲强行叫去背书,错过了最期待的时刻。这一情节看似简单,却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矛盾:家庭对孩子的控制与孩子自由成长之间的冲突。
“五猖会”本是一种民间庙会,象征着热闹、欢乐与自由。但在鲁迅的笔下,它却成为了一种被规训、被压制的象征。父亲的严厉与古板,代表了传统教育中那种忽视孩子情感和兴趣的做法。这种教育方式不仅剥夺了孩子的快乐,也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
鲁迅通过这篇文字,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同时也流露出对童年美好时光的怀念。他没有直接指责父亲,而是用一种冷静而克制的语气,让读者感受到那种无奈与失落。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使得文章更具感染力。
读完《五猖会》,我深感现代社会中类似的问题依然存在。许多家长仍然习惯于用“为你好”来约束孩子,忽视他们的感受与需求。我们是否也在无意间,成为了那个“父亲”?是否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剥夺了孩子们应有的快乐与自由?
《五猖会》不仅仅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教育中的问题与人性的复杂。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知识与规矩的同时,不应忘记尊重孩子的天性与情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意义,让孩子在自由与关爱中健康成长。
总之,《五猖会》虽然篇幅不长,但其思想深刻,语言朴实,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它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现实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