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理解《师说》的基本内容和作者韩愈的写作意图;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的特点,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尊师重道”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师生关系观,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等核心观点;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 难点:体会作者批判当时士大夫阶层轻视师道的现实意义;理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师说》原文及译文、相关背景资料(如韩愈生平、唐代社会风气等)。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字词注释,初步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导入与初读感知
1. 情境导入:
- 提问:“你认为什么是老师?在你心中,老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 引导学生思考“师”的重要性,引出课题《师说》。
2. 作者介绍:
- 简要介绍韩愈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强调其“古文运动”倡导者的身份。
- 说明本文写作的时代背景:唐代士大夫阶层轻视师道,导致教育衰落,韩愈有感而发。
3. 朗读与正音:
-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
- 指导学生疏通文意,标注重点字词。
第二课时:精读与探究
1. 文本分析:
- 分段讲解,逐句解析,重点分析“古之学者必有师”、“圣人无常师”等名句。
- 引导学生理解“道”与“师”的关系,体会作者对“师道尊严”的推崇。
2. 问题探讨:
- “为什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是错误的?”
-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
3. 小组合作:
- 分组讨论: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尊师重道”的看法。
- 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三课时:拓展与升华
1. 联系现实:
- 讨论:在现代社会中,“师”的角色是否发生了变化?我们应如何对待老师?
- 引导学生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价值观。
2. 延伸阅读:
- 推荐阅读韩愈其他作品,如《进学解》《原道》等,拓宽学生视野。
3. 课堂小结:
- 回顾本课所学内容,强调“师”的重要性与“求知”的必要性。
-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保持谦逊态度,乐于请教,善于学习。
五、作业布置:
1. 完成《师说》的翻译练习,要求准确、通顺。
2. 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心中的老师》,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师”的理解。
3. 预习下一篇文章,做好批注。
六、教学反思:
- 本节课通过诵读、讲解、讨论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师说》的思想内涵。
-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文言文的积累与运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备注:本教案根据《师说》原文内容编写,注重思想性与实践性的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