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山绣水》教案4】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课文《画山绣水》的主旨,掌握文中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文风情的写作手法。
- 学会赏析文章中生动形象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讨论、品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解读文本。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与秀美,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
理解文章如何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山水之美,学习作者的写景技巧。
- 难点:
分析文中蕴含的人文情怀,体会作者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感悟。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课文录音、教学设计文档。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有关桂林山水的资料,思考文章中描写的景色特点。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展示几幅桂林山水的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这样的风景吗?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形容它,你会怎么说?”
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引出课题《画山绣水》。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生字词,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2. 教师讲解生字词,如“画山绣水”、“千峰万仞”、“烟雨迷蒙”等。
3. 提问: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作者是如何描绘山水的?
(三)精读分析(20分钟)
1. 分段阅读,逐段分析。
- 介绍桂林山水的总体印象,突出其“画山绣水”的特点。
- 详细描写山的形态和水的灵动,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 第三段:结合当地人民的生活,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2.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优美的句子,进行赏析。例如:“群山如黛,流水潺潺”,“山色空蒙雨亦奇”。
3. 讨论:作者为什么说“画山绣水”?“画”和“绣”各有什么含义?
(四)合作探究(15分钟)
1. 小组讨论:
- 文章中的山水描写与作者的情感有何关系?
- 你认为作者是通过哪些方式来表现山水之美的?
2.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适时点评,总结写作技巧:
- 多角度描写(视觉、听觉、触觉)
- 运用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
- 融入人文元素,使景物更富生命力
(五)拓展延伸(10分钟)
1. 展示其他描写山水的名篇片段,如《桃花源记》《岳阳楼记》,比较异同。
2. 鼓励学生以“我眼中的家乡山水”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运用本文的学习方法。
(六)课堂小结(5分钟)
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文章的写作特色与情感表达。
2.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提升审美能力和写作水平。
五、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2. 写一篇短文,描述一处你熟悉的自然景观,要求运用本文中学到的描写方法。
六、板书设计:
```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2. 整体感知
3. 精读分析
4. 合作探究
5. 拓展延伸
6. 课堂小结
四、作业布置
```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注重语言赏析与情感体验。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文学语言的敏感度,提升其综合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