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知识点归纳1课件】一、课文背景
《苏武传》出自《汉书·李广苏建传》,是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的《汉书》中的一篇人物传记。文章主要讲述了西汉时期外交使节苏武在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始终不屈不挠、忠于国家的故事,展现了苏武坚定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作者简介
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他是《汉书》的编撰者,与父亲班彪、妹妹班昭共同完成了这部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与《史记》并称“史学双璧”。
三、内容概要
苏武是西汉时期的一位重要官员,奉命出使匈奴,却因匈奴内乱被扣留。他拒绝投降,坚守气节,在北海(今贝加尔湖一带)牧羊十九年,最终得以归汉。文章通过苏武的经历,塑造了一个忠诚、坚韧、有骨气的爱国英雄形象。
四、人物形象分析
| 人物 | 性格特点 | 体现方式 |
|------|----------|----------|
| 苏武 | 忠贞不屈、坚韧不拔、重情重义 | 坚决拒绝投降;面对威胁与诱惑毫不动摇;与同伴互相关心;坚持信仰 |
| 卫律 | 背信弃义、贪图富贵 | 试图劝降苏武,用利益引诱,后叛变投敌 |
| 李陵 | 悲观失望、内心矛盾 | 曾劝降苏武,但对汉朝仍有感情 |
五、重点词语解释
| 词语 | 解释 |
|------|------|
| 使节 | 出使外国的使者 |
| 阴谋 | 阴暗的计划 |
| 投降 | 向敌人屈服 |
| 北海 | 指今贝加尔湖地区 |
| 牧羊 | 放牧羊群 |
| 气节 | 坚守道德与信念的品格 |
六、文言文句式归纳
1. 宾语前置
- “何以汝为见?”(为什么要见你?)
- “子卿尚复谁为乎?”(你还为谁活着?)
2. 状语后置
- “送匈奴使留在汉者。”(送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
3. 被动句
- “见犯乃死,重负国。”(被侵犯才死去,是对国家的极大辜负。)
4. 判断句
-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汉天子是我的长辈。)
七、主题思想
《苏武传》通过苏武在异国他乡十九年的坚守,歌颂了他忠于国家、不屈不挠的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视气节、崇尚忠诚的价值观。文章不仅是一篇历史传记,更是一部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爱国主义作品。
八、写作特色
1. 细节描写生动:如苏武“杖汉节牧羊”,表现出他的坚定与执着。
2. 语言简练有力:文中多用短句,节奏明快,情感真挚。
3. 对比手法突出人物性格:通过卫律、李陵等人的软弱与苏武的刚强形成鲜明对比。
九、拓展延伸
- 苏武精神的现实意义:在当今社会,苏武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尤其是在面对困难与诱惑时,保持初心、坚守信念尤为重要。
- 相关作品推荐:可阅读《汉书》全本,或参考《史记》中类似人物传记,如《张骞传》《霍去病传》等,进行比较阅读。
十、课堂练习(简答题)
1. 苏武为何被匈奴扣留?
2. 苏武在北海牧羊期间是如何坚持下来的?
3. 文中通过哪些人物来衬托苏武的高尚品质?
4. 请举例说明本文中的文言句式。
结语
《苏武传》不仅是一篇历史文章,更是一首赞颂民族气节的史诗。苏武的形象早已超越历史本身,成为中华文化中忠诚与坚韧的象征。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这篇文章时,能够深入体会其中的精神内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