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不窥园故事梗概】“目不窥园”是一个出自《汉书·董仲舒传》的成语,形容一个人专心致志地学习或工作,连窗外的景象都不愿意看一眼。这个成语源于西汉著名思想家、政治家董仲舒的故事,体现了他勤学苦读、专注求知的精神。
故事梗概总结: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儒学家,自幼聪慧好学,立志于研究儒家经典。为了专心读书,他常常闭门不出,甚至在家中读书时,连院子外面的风景都不愿多看一眼,因此被人称为“目不窥园”。他的这种精神感动了当时的朝廷,最终被推荐为官,并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目不窥园故事梗概表格
项目 | 内容 |
成语出处 | 《汉书·董仲舒传》 |
主人公 | 董仲舒(西汉儒学家) |
故事背景 | 董仲舒自幼好学,立志钻研儒家经典 |
故事内容 | 为专心学习,他闭门不出,连院外的景色都不愿看 |
成语含义 | 形容人专心致志,不被外界干扰 |
历史影响 | 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成为汉代官方思想 |
精神意义 | 鼓励人们专注学习、追求学问 |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董仲舒对知识的执着追求,也反映出古代学者在艰苦条件下依然坚持学习的精神。这一成语不仅用于形容个人的学习态度,也常被用来激励人们在面对诱惑和干扰时,保持专注与毅力。
以上就是【目不窥园故事梗概】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