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尔而与之的呼尔的用法】在古汉语中,“呼尔”是一个常见的词语,常出现在文言文中。其中,“呼尔而与之”出自《孟子·告子上》,原文为:“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轻蔑地叫着给人,路上的行人也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人,乞丐也不屑一顾。
在这句话中,“呼尔”是一个拟声词,用来形容说话时轻蔑、不尊重的语气或动作。它不仅具有语音上的表现力,还承载了情感色彩和道德评价。
一、
“呼尔”在“呼尔而与之”中的用法,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1. 拟声词:表示说话时带有轻蔑、不尊重的语气。
2. 动作描写:用于描述一种不礼貌的动作方式。
3. 情感表达:通过“呼尔”传达出施舍者的态度冷漠、傲慢。
4. 道德批判:在语境中,反映出作者对这种行为的否定态度。
因此,“呼尔”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语言现象,更是古人表达道德观念和情感态度的重要手段。
二、表格形式展示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孟子·告子上》 |
原句 |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
词性 | 拟声词/动词性副词 |
用法 | 描述施舍者轻蔑、不尊重的语气或动作 |
语气 | 轻蔑、傲慢、不敬 |
情感色彩 | 负面、批判 |
道德含义 | 表达对施舍者态度的否定 |
语义延伸 | 引申为“以轻慢态度给予” |
文化背景 | 反映儒家重视礼节与尊严的思想 |
三、结语
“呼尔”虽为简短词语,但在文言文中却承载了丰富的语言功能和文化内涵。通过对“呼尔而与之”中“呼尔”用法的分析,我们不仅能够理解其字面意义,还能深入体会古人对礼仪、尊严和道德的重视。这种语言现象值得我们在学习古文时加以关注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