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靡不振的成语意思和故事是什么】“委靡不振”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人精神不振、没有活力或缺乏斗志。这个成语背后有着一段历史典故,了解它的来源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使用它。
一、成语意思
词语 | 含义 |
委靡不振 | 指精神不振、意志消沉、缺乏生气,多用于形容人的状态或事物的发展状况。 |
词性:形容词
感情色彩:贬义
使用场景:可用于描述人的情绪低落、工作状态不佳,或团队士气不足等情境。
二、成语来源与故事
“委靡不振”最早见于《后汉书·王符传》中的一段记载,原句为:“其民委靡不振,不能自立。”意思是说百姓精神萎靡,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
后来,“委靡不振”逐渐演变为一个固定成语,广泛用于描述人的精神状态或组织的运行状况。
三、相关用法与例句
用法 | 例句 |
描述个人状态 | 他最近工作压力大,整个人都显得委靡不振。 |
描述团队或组织 | 这个公司近年来发展缓慢,员工也普遍委靡不振。 |
描述国家或社会 | 战争结束后,国家一度处于委靡不振的状态。 |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别 | 词语 |
近义词 | 精神不振、萎靡不振、无精打采 |
反义词 | 精神焕发、斗志昂扬、意气风发 |
五、总结
“委靡不振”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用来形容人或事物缺乏活力、精神不振的状态。它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经过长期演变,已成为现代汉语中常见的表达方式。在使用时,要注意语境,避免误用。
通过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来源及用法,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它的实际应用,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丰富性。
以上就是【委靡不振的成语意思和故事是什么】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