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敲的典故原文】在古代文学史上,关于“推敲”一词的由来,源自唐代诗人贾岛的一段著名故事。这个典故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诗歌创作的严谨态度,也成为了后世文人探讨语言精炼、用字准确的重要参考。
一、典故原文
据《唐才子传》记载:
> “贾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作‘推’字,吟思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退之(即韩愈)为京兆尹,闻其吟,驻马问之,岛具对。退之曰:‘作“敲”字佳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贾岛在骑驴进京应试的路上,想到一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他犹豫是用“推”还是“敲”,于是不断在驴背上比划动作,思考用字。正好被韩愈听到,韩愈建议用“敲”字更好。
二、
“推敲”这一词语源于唐代诗人贾岛在创作诗句时对用字的反复斟酌。他在构思“僧敲月下门”这句诗时,曾考虑用“推”或“敲”两个字,最终在韩愈的建议下选择了“敲”。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古人对诗歌语言的讲究,也象征着在文学创作中精益求精的态度。
三、表格对比
项目 | 内容 |
典故来源 | 《唐才子传》 |
主要人物 | 贾岛、韩愈 |
出处诗句 |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
原始用字 | “推”与“敲” |
最终选择 | “敲” |
典故意义 | 表示对语言的精细推敲,体现文学创作的严谨态度 |
后世影响 | 成为“推敲”一词的来源,常用于形容写作时的斟酌过程 |
四、结语
“推敲”的典故不仅是文学史上的一个精彩片段,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提醒我们,在写作和表达中,每一个字词的选择都可能影响整体的艺术效果。正是这种对语言的执着追求,使得中国古典诗词至今仍熠熠生辉。
以上就是【推敲的典故原文】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