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高和寡的基础意思】“曲高和寡”是一个常见的成语,源自《文选·宋玉对楚王问》中的典故。这个成语原本用来形容音乐或文章的格调高雅,但能真正理解或欣赏的人却很少。后来,这个成语被引申为比喻言论或作品过于深奥,难以被大众理解和接受。
一、基础意思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曲高和寡 |
出处 | 《文选·宋玉对楚王问》 |
原意 | 音乐高雅,能和者稀少 |
引申义 | 言论或作品高深难懂,知音难觅 |
使用场景 | 形容艺术、文学、思想等领域的高雅内容不易被大众接受 |
情感色彩 | 中性偏贬义(有时也用于褒义,视语境而定) |
二、详细解释
“曲高和寡”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宋玉在回答楚王关于自己为何不被众人理解时,用了一个比喻:如果一首高雅的曲子,只有少数人能欣赏,那么这并不是曲子的问题,而是听者的水平有限。
这个成语强调的是“高雅”与“理解”的不对等关系。在现实生活中,“曲高和寡”常用来形容一些思想深刻、表达复杂的作品,比如哲学著作、抽象艺术、高难度音乐等,它们往往只被一小部分人所理解和喜爱。
三、使用注意事项
1. 语境决定情感倾向:在某些情况下,“曲高和寡”可以表示一种高雅的孤独,带有一种自豪感;但在其他场合,也可能带有批评意味,认为作者脱离群众。
2. 适用对象广泛:不仅适用于文学艺术,也可用于政治、学术、社会现象等领域。
3. 避免滥用:不要随意将“曲高和寡”用于日常对话中,以免造成误解或显得过于矫情。
四、例句参考
- 他的演讲内容虽然深刻,但因为太过抽象,听众寥寥无几,可谓“曲高和寡”。
- 这部电影的艺术价值很高,但因剧情复杂,观众反应冷淡,真是“曲高和寡”。
五、结语
“曲高和寡”不仅是对艺术作品的一种评价,也反映了文化与大众之间的距离。它提醒我们,在追求高雅的同时,也要关注表达方式是否能让更多人理解和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