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简称CBD)是全球范围内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国际法律框架。该公约于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并于1993年12月生效。其宗旨在于促进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护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以及公平分享遗传资源带来的惠益。
作为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际协议,《生物多样性公约》不仅推动了各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合作,也促进了全球对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认知与行动。以下是对《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简要总结及关键信息的表格展示:
一、
《生物多样性公约》由三个主要目标构成:
1. 保护生物多样性:包括保护生态系统、物种及其基因库。
2. 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确保人类活动不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
3. 公平分享遗传资源的利益: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获取和利用遗传资源时,应确保公平合理地分配收益。
公约还提出了“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Aichi Biodiversity Targets),旨在到2020年实现一系列具体目标,如保护至少17%的陆地和10%的海洋区域,减少有害补贴等。尽管这些目标未能全部实现,但它们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重要方向。
此外,公约强调了“原住民与地方社区”的作用,认为他们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同时,公约鼓励国际合作和技术转让,以支持发展中国家更好地履行其义务。
二、关键信息表
项目 | 内容 |
全称 | 生物多样性公约(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
签署时间 | 1992年6月5日(里约热内卢地球峰会) |
生效时间 | 1993年12月29日 |
主要目标 | 保护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公平分享遗传资源利益 |
涉及国家 | 全球196个缔约方(截至2024年) |
核心内容 | 包括《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和《名古屋议定书》等附属文件 |
爱知目标 | 2011-2020年设定的20项具体目标,用于指导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
原住民权利 | 强调原住民和地方社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 |
国际合作 | 鼓励技术转让、资金支持和能力建设 |
当前进展 | 2022年通过《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设定2030年目标 |
三、结语
《生物多样性公约》是全球生态保护领域的重要成果,它不仅为各国提供了一个共同行动的平台,也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气候变化、栖息地破坏等问题日益严峻,公约的实施和落实显得尤为重要。未来,如何加强履约力度、提升公众意识、推动政策创新,将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