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愤不平的释义和出处是什么】一、
“愤愤不平”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用来形容人因不满或委屈而感到愤怒、情绪激动的状态。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对不公正现象或不合理的待遇感到不满的情绪。
在日常生活中,“愤愤不平”多用于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也可以用来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批评与不满。该成语出自古代文学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
以下是对“愤愤不平”的释义和出处的详细整理: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愤愤不平 |
拼音 | fèn fèn bù píng |
释义 | 因不满或委屈而感到愤怒,情绪激动。 |
近义词 | 怒火中烧、怒不可遏、气愤难平 |
反义词 | 心平气和、泰然处之、安之若素 |
出处 |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瞋目而叱之,左右皆靡,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于是项王乃悲愤不平。” |
用法 | 多用于描述人物情绪,也可用于评论社会现象。 |
示例 | 他对不公平的待遇感到愤愤不平,决定向有关部门投诉。 |
三、补充说明
“愤愤不平”虽然出自《史记》,但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被广泛使用,成为表达不满情绪的经典表达方式之一。它不仅体现了古人对正义的追求,也反映了人性中对公平与正义的天然渴望。
在现代汉语中,这一成语依然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常用于写作、演讲或日常交流中,以增强语言的情感色彩和表现力。
四、结语
“愤愤不平”是一个含义深刻、情感强烈的成语,既可用于个人情绪的表达,也可用于对社会现象的批判。了解它的释义和出处,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运用这一成语,提升语言表达的深度和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