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圯下拾履原文及译文】《圯下拾履》是出自《史记·留侯世家》中的一则典故,讲述了张良在年轻时遇到一位老人,通过一次看似偶然的“拾履”经历,得到老人传授兵法的故事。这个故事不仅体现了张良的谦逊与耐心,也展示了古代贤者对后辈的教诲与考验。
一、
《圯下拾履》讲述的是张良在年轻时,曾在桥下遇到一位老人,老人故意将鞋子掉落在桥下,让张良帮忙捡起并为其穿上。张良虽然感到惊讶,但仍然恭敬地完成了这一任务。此后,老人多次试探张良的耐心和品行,最终认可了他的品格,并将《太公兵法》传授给他。张良后来成为刘邦的重要谋士,助其建立汉朝。
这个故事寓意深刻,强调了尊重、谦逊、耐心以及对智慧的追求。它不仅是历史人物的真实记载,也成为了后世推崇的道德典范。
二、原文与译文对照表
原文 | 译文 |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取履!” | 张良有一次在下邳的桥上闲逛,遇见一位穿着粗布衣服的老者,走到张良面前,故意把鞋子掉到桥下,回头对张良说:“小子,去把我的鞋捡回来!” |
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 张良很惊讶,想打他,但看他是老人,勉强忍住,下去把鞋捡回来。 |
父曰:“履我!” | 老人说:“给我穿上!” |
良业为取履,因跪而履之。 | 张良已经帮他捡了鞋,于是跪下来帮他穿上。 |
父以足受,笑而去。 | 老人把脚伸出来让他穿,笑着离开了。 |
良殊大惊,随目送之。 | 张良非常惊讶,看着他离开。 |
父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 老人说:“这小子可以教导!五天后天亮的时候,到这里来见我。” |
良因怪之,遂往。 | 张良觉得奇怪,就去了。 |
五日,良夜半往。 | 五天后,张良半夜就去了。 |
父曰:“与老人期,后日而至,何也?” | 老人说:“和老人约定,你却比约定时间晚到,这是为什么?” |
去,曰:“后五日早会。” | 说完走了,说:“五天后早点来。” |
五日,良鸡鸣往。 | 五天后,张良天还没亮就去了。 |
父又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复后,何也?” | 老人又先到了,生气地说:“和老人约好,又迟到,为什么?” |
去,曰:“后五日复早会。” | 老人走后说:“五天后再早点来。” |
五日,良夜半往。 | 五天后,张良又半夜去了。 |
父喜,曰:“当如是。” | 老人高兴地说:“这才对。” |
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其后五百年有圣人出,吾即其人也。然不自言。善者,可与言,恶者,不可与言。故遣汝来,试汝耳。” | 老人拿出一卷书,说:“读了这本书,就能成为帝王的老师。十年后你会有所作为。再过五百年会有圣人出现,我就是那个人。但我不会说出来。善良的人可以与他交谈,邪恶的人不能。所以我派你来,是为了测试你。” |
良因异之,常习诵读。 | 张良因此感到惊奇,常常练习阅读。 |
后十年,陈涉起,项羽、刘邦等并起,良亦聚少年,得百余人。 | 十年后,陈胜起义,项羽、刘邦等人相继起兵,张良也聚集了一些年轻人,得到了一百多人。 |
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 张良多次用《太公兵法》向刘邦进言,刘邦很欣赏,经常采纳他的计策。 |
良为韩报仇强秦,故以《太公兵法》教之。 | 张良为了替韩国报仇而对抗强秦,所以用《太公兵法》教导他。 |
三、结语
《圯下拾履》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故事,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不仅来自书本,更来自于对生活的体悟与对他人的尊重。张良的谦逊与坚韧,正是他日后成就大事的关键。这个故事至今仍被广泛传颂,成为中华文化中关于修养与智慧的经典篇章。
以上就是【圯下拾履原文及译文】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