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全文及译文】《中庸》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原为《礼记》中的一篇,后由宋代儒学家朱熹将其单独成书,并与《大学》《论语》《孟子》并列为“四书”。《中庸》强调“中和之道”,主张在行为、思想和情感上保持适度、平衡,反对极端,提倡“致中和”的理想状态。其内容深邃,语言简练,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中庸》的核心思想是“中和”,即在各种事物之间保持适当的平衡与协调。它认为“道”存在于日常生活中,通过修身养性、持之以恒地实践,才能达到“中庸”的境界。书中还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修养是实现道德的途径。
《中庸》不仅是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一部人生指导书,对后世的伦理道德、政治制度、教育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中庸原文与译文对照表
原文 | 译文 |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 上天赋予人的本质叫做“性”,遵循本性而行叫做“道”,修养这种道叫做“教”。 |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 “道”是不能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真正的“道”了。 |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 因此,君子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也要谨慎,在别人听不到的地方也要有所敬畏。 |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 没有比隐蔽更明显,没有比细微更显著的,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也要谨慎。 |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 喜怒哀乐等情绪尚未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但合乎节度,叫做“和”。 |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 “中”是天下最大的根本,“和”是天下通行的道路。 |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 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各安其位,万物自然生长。 |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 | 有不学习的,学了却不能掌握,就不放弃;有不问的,问了却不明白,就不停止。 |
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 | 有不思考的,思考了却得不到结果,就不放弃;有不分辨的,分辨了却不清晰,就不停止。 |
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 有不实行的,实行了却不坚定,就不放弃。 |
三、结语
《中庸》不仅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文化中关于“中和”“平衡”理念的集中体现。它教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追求内心的和谐与行为的适度,是一种深刻的人生智慧。通过研读《中庸》,我们不仅能理解古人对道德与生活的思考,也能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一种平和与自律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