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原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与解读
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开篇即描绘了一幅荒凉而悲壮的画面。“国破”二字直指当时大唐帝国因战乱而分崩离析的现实,“山河在”则强调了自然界的永恒不变。而“城春草木深”进一步刻画了长安城在战火之后的荒芜景象,春天本应生机勃勃,但这里却是一片杂草丛生,满目萧条。
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此联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赋予自然景物以情感。“感时花溅泪”,诗人看到花开时,却因感慨时局动荡而泪流满面;“恨别鸟惊心”,听到鸟鸣声,也因思念亲人而心绪难平。这两句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在乱世中内心的复杂情绪。
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烽火连三月”说明战事持续时间之长,“家书抵万金”则突出了通信困难以及家人平安消息的珍贵。在那个通讯极不发达的时代,一封家信足以让人辗转反侧,倍加珍惜。
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最后两句刻画了诗人的外貌特征及其内心状态。“白头搔更短”形象地写出由于忧愁而使头发日渐稀疏甚至脱落的情景,“浑欲不胜簪”则暗示了诗人已经到了无心整理仪容的地步,彻底暴露了他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总结
《春望》不仅是一首描写个人情感的作品,更是对整个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映。杜甫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真挚的情感,将个体的命运与国家兴衰紧密相连,表达了他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担忧。这首诗至今仍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堪称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