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文 > 精选范文 >

杜甫《春望》阅读练习及答案

2025-05-18 07:35:13

问题描述:

杜甫《春望》阅读练习及答案,跪求万能的知友,帮我看看!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5-18 07:35:13

原文回顾: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阅读练习:

1. 这首诗开篇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

- 解析提示:注意“国破”与“山河在”的对比,“城春”与“草木深”的反差,思考其背后所蕴含的情感。

2. 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诗人是如何通过自然景物来抒发内心情感的?

- 提示:关注“花溅泪”、“鸟惊心”等拟人化描写手法。

3.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 提示:联系背景知识,思考战争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4. 最后两句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提示:从外貌(“白头搔更短”)到心理状态(“浑欲不胜簪”),体会诗人面对国难时的无奈与悲愤。

参考答案:

1. 开篇两句描绘出一幅荒凉破败的画面:虽然国家已经沦陷,但山河依旧存在;春天到来,长安城内却杂草丛生。这种强烈的对比突出了战乱之后城市的萧条冷落,同时也为全诗奠定了沉郁悲怆的感情基调。

2. 诗人借助自然界中的花朵和鸟儿,赋予它们以人的感情。“感时花溅泪”,仿佛连绽放的花朵都在哭泣;“恨别鸟惊心”,似乎飞过的鸟儿也因离别而感到不安。这样细腻入微地将个人情绪融入景物之中,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感人。

3. “烽火连三月”说明战事持续时间长,“家书抵万金”则强调了通信困难以及信息价值之高。这两句共同揭示了战争时期普通百姓所面临的困境——既无法得知远方亲人的消息,又饱受战火威胁。

4. 最后两句塑造了一位满头白发、焦虑不安的老者形象。他因为忧国忧民而日渐消瘦,甚至到了连头上的簪子都难以固定的地步。这一细节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于国家前途和个人命运深深忧虑之情。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经典之作!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