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这句话,出自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原文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大义的忠诚与担当,也体现了古代士人以身许国、舍生取义的精神。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司马迁因替李陵辩解而遭受宫刑,身心备受摧残,但他并未因此放弃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他在信中写道,自己之所以忍辱偷生,不是因为贪生怕死,而是为了完成父亲遗愿,撰写一部完整的史书——《史记》。他将个人的苦难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表现出一种超越个体生命价值的高尚情怀。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这句话,不仅是司马迁个人精神的写照,也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一种普遍价值观。他们相信,人生的意义不仅在于生存,更在于奉献。在国家危难之际,应当挺身而出,不惜牺牲一切,这种精神在历代文人志士中得到了延续和发展。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句话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自由、富强而奋斗。无论是岳飞的“精忠报国”,还是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都是对“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这一精神的生动诠释。
今天,在和平年代,虽然我们不再面临战火纷飞的考验,但“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的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无论身处何地,都应心怀家国,勇于担当,为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不仅仅是一句古文,更是一种精神信仰,一种责任担当。它穿越千年,依然闪耀着智慧与勇气的光芒,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铭记与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