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上《植树的牧羊人》课文详解】《植树的牧羊人》是法国作家让·乔诺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收录在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文章通过讲述一位孤独的牧羊人坚持种树、改变荒漠的故事,传达出坚韧不拔、无私奉献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深刻主题。
一、作者简介
让·乔诺(Jean Giono),法国著名作家,以描写乡村生活和自然风光见长。他的作品多关注人性、自然与社会的关系,语言质朴而富有感染力。《植树的牧羊人》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以其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打动了无数读者。
二、课文内容概述
文章以第一人称叙述者的视角展开,讲述了“我”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遇到一位名叫艾尔则阿·布菲的牧羊人。这位老人在失去家人后,独自生活在一片荒凉的土地上。他没有怨天尤人,而是选择用双手去改变环境——他开始种树,一株一株地种下去,年复一年,日复一日。
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本贫瘠的土地逐渐被绿意覆盖,荒漠变成了生机勃勃的森林。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村庄也重新建立起来。而那位牧羊人,依旧过着简朴的生活,默默无闻地守护着这片土地。
三、人物形象分析
1. 牧羊人(艾尔则阿·布菲)
他是一个沉默寡言、性格坚韧的人。面对生活的打击,他没有沉沦,而是选择了行动。他的行为看似平凡,却蕴含着巨大的力量。他用自己的坚持改变了环境,也影响了周围的人。他是“希望”的象征,是“坚持”的化身。
2. 叙述者“我”
“我”是故事的见证者,通过“我”的观察和感受,读者得以了解牧羊人的内心世界和他所做的一切。作为旁观者,“我”起到了引导读者思考的作用。
四、主题思想
1. 坚持与信念的力量
牧羊人没有因为困难而放弃,他相信种树可以带来改变,这种信念支撑着他不断努力。这告诉我们:只要心中有信念,就有可能实现梦想。
2. 人与自然的关系
文章展现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牧羊人通过自己的劳动,不仅改善了自己的生活环境,也造福了后代。它提醒我们应尊重自然、保护环境。
3. 无私奉献的精神
牧羊人并没有追求回报,他只是默默地做着自己认为正确的事。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五、写作特色
1. 语言朴实,情感真挚
全文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平实自然,但情感深沉。正是这种朴素的表达方式,使得故事更加真实动人。
2. 细节描写生动
作者通过对牧羊人日常生活、种树过程的细致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节更具感染力。
3. 象征手法的运用
“树”不仅是自然的一部分,更是希望、坚持和生命的象征。通过“树”的变化,反映出整个地区的转变。
六、教学建议
1. 朗读感悟
鼓励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其中的情感变化,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2. 小组讨论
引导学生围绕“什么是真正的坚持?”“我们该如何对待环境?”等问题进行讨论,激发思考。
3. 联系实际
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环保行动或个人奋斗经历,让学生感受到文本的现实意义。
七、结语
《植树的牧羊人》虽然篇幅不长,但寓意深远。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种树的故事,更是一首赞美坚持与希望的诗篇。它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改变世界的力量,只要我们愿意付出努力,持之以恒。
总结:这篇文章通过一个普通人的不凡举动,传递出深刻的哲理与人文关怀,是语文课堂中极具教育意义的一篇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