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第一章元素周期表教案2】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基本构成,理解周期、族的概念。
- 理解元素性质随原子序数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 能够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推测其原子结构和化学性质。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观察和分析元素周期表,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 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探究,提升学生合作学习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体会科学发展的历史过程。
-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族)及其排列规律。
-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 难点
- 理解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 区分主族与副族、金属与非金属的分布规律。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多媒体课件、元素周期表挂图、相关实验器材。
- 学生:预习教材相关内容,完成课前思考题。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初中所学的元素分类,并展示几种常见元素的原子结构图。如氢、氧、钠、氯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否具有某种规律性。
问题引导:
- 为什么元素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
- 元素周期表中有哪些重要的结构特征?
2. 新课讲授(20分钟)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 周期:横行,表示电子层数。共有7个周期,其中前三个为短周期,后四个为长周期。
- 族:纵列,表示最外层电子数或价电子数。分为主族(A族)和副族(B族)。
- 主族与副族的区别:主族元素包括s区和p区元素,副族包括d区和ds区元素。
(2)元素周期律
- 元素的原子半径、电负性、金属性、非金属性等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呈现出周期性变化。
- 举例说明:
- 同一周期内,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
- 同一主族内,从上到下,原子半径增大,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减弱。
(3)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 通过元素周期表可以预测元素的化学性质、反应活性以及可能形成的化合物类型。
- 举例说明:如碱金属、卤素等典型元素的性质及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3. 课堂活动(10分钟)
活动一:小组讨论——“你如何利用周期表判断一个元素的性质?”
- 分组讨论并总结出几种判断元素性质的方法。
- 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活动二:绘制简易周期表
- 学生根据已知元素(如H、He、Li、Be、B、C、N、O、F、Ne等)尝试绘制简单的周期表结构。
- 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自主发现规律。
4. 巩固练习(10分钟)
- 完成课本配套练习题,重点巩固周期、族的识别及元素性质的推断。
- 教师讲解典型例题,强调易错点和关键知识点。
5. 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与族的定义,以及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通过实例分析,加深了对元素周期律的理解。
- 作业布置:
1. 复习课本第1章内容,整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要点。
2. 完成课后习题第1~3题,要求写出推理过程。
3. 预习下一节“元素周期表的发展与应用”。
五、板书设计
```
必修二 第一章 元素周期表 教案2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 周期:横行,电子层数
2. 族:纵列,价电子数
- 主族(A族)
- 副族(B族)
二、元素周期律
1. 原子半径、电负性、金属性等周期性变化
2. 同周期、同主族的变化规律
三、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1. 判断元素性质
2. 预测化学反应
```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元素周期表的整体认识。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周期律背后原理的理解,提升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