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文 > 精选范文 >

习得性无助

2025-07-08 09:42:22

问题描述:

习得性无助,蹲一个大佬,求不嫌弃我问题简单!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08 09:42:22

习得性无助】在心理学中,“习得性无助”是一个极具启发性的概念,它揭示了人类在面对重复失败时可能产生的心理状态。这个理论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在20世纪60年代通过实验提出,最初是通过动物实验发现的:当一只狗多次尝试逃脱电击却始终失败后,即使后来有机会逃脱,它也会放弃努力,表现出被动和无能为力的状态。

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动物身上,也广泛存在于人类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些人面对困难时会不自觉地认为“我做不到”,“无论怎么努力都没用”,从而不再尝试,甚至放弃改变现状的机会。这就是所谓的“习得性无助”。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简单来说,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体在经历多次失败或负面事件后,逐渐形成一种对自身能力的否定,认为自己无法控制环境或改变结果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一旦形成,就会导致个体在面对新挑战时缺乏动力、信心不足,甚至产生消极情绪。

例如,一个学生如果在多次考试中成绩不佳,可能会开始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进而对学习失去兴趣,即使他其实有能力取得更好的成绩,但因为内心的无力感,他不再努力。

习得性无助的成因

1. 反复的失败经历

当一个人不断遭遇失败,且这些失败似乎无法被控制时,就容易陷入无助感。

2. 缺乏有效的反馈与支持

如果一个人在失败后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或鼓励,反而受到批评或忽视,更容易形成负面思维模式。

3. 外部环境的影响

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中的负面评价和压力,也可能加剧个体的无助感。

4. 自我认知偏差

有些人习惯将失败归因于自身能力不足,而不是外部因素,这也会加深无助感。

如何走出习得性无助?

1. 重新认识失败

失败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如何看待它。将失败视为学习的机会,而非能力的证明,有助于打破无助的循环。

2. 设定小目标,逐步积累成功体验

从小事做起,逐步实现目标,可以增强自信心,帮助个体重建对自身能力的信任。

3. 寻求支持与鼓励

与他人交流,获得情感支持和积极反馈,有助于缓解无助感,增强内在动力。

4. 培养成长型思维

接受“能力是可以发展的”这一理念,相信自己可以通过努力不断进步,有助于打破无助的桎梏。

5. 心理咨询与干预

对于严重的习得性无助,专业的心理咨询可以帮助个体识别和改变负面思维模式,恢复对生活的掌控感。

结语

习得性无助并不是不可战胜的心理障碍,而是一种可以通过认知调整和行为改变来克服的状态。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可能遇到挫折和失败,但真正决定我们走向何方的,不是外在的境遇,而是我们如何面对它们。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并非无能为力,而是拥有改变的力量时,习得性无助的阴影才能真正被驱散。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