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上她的眼睛》七年级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
《带上她的眼睛》是刘慈欣创作的一篇科幻短篇小说,收录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文章以第一人称叙述,讲述了一位宇航员在执行任务时,意外发现一个被困在地心的女科学家,通过“眼睛”这一科技手段,实现精神上的陪伴与交流。作品融合了科幻元素与人文关怀,展现了科技发展与人性之间的深刻联系。
本课的教学目标在于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体会人物情感,感受科技与人性的关系,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阅读兴趣。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科幻类作品充满好奇。他们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但对文学作品的主题挖掘和语言赏析仍需引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情境创设,帮助学生走进文本,理解人物情感。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 掌握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 学习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 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取信息,进行合理推断与想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科技发展背后的人文关怀;
-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情感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文章主题,体会人物情感变化;
- 难点:把握科技与人性之间的关系,深入理解作品内涵。
五、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相关图片资料;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作者背景信息。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播放一段关于太空探索或科幻电影的视频片段,引发学生兴趣。提问:“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有一天你能‘看到’别人的眼睛,你会看到什么?”引出课题《带上她的眼睛》。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记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2. 教师带领学生疏通字词障碍,如“地心”、“眼睛”等;
3. 提问引导: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主要人物是谁?
(三)精读品析(20分钟)
1. 分段阅读,梳理情节发展;
2. 小组讨论:为什么“我”会带上她的“眼睛”?“眼睛”象征着什么?
3. 重点分析关键语句,如:“她的眼睛,是我见过最美的风景。”
4. 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情感变化,感悟科技与情感的结合。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讨论:如果你也有这样一双“眼睛”,你会选择带谁去看世界?为什么?
2. 拓展阅读:推荐刘慈欣其他作品,如《三体》《流浪地球》等,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五)总结提升(5分钟)
1. 回顾课文内容,总结文章主题;
2. 引导学生思考:科技是否能真正带来心灵的温暖?
3. 布置作业:写一篇短文,描述你“带上”某人的“眼睛”后看到的世界。
七、板书设计
```
《带上她的眼睛》
——刘慈欣
关键词:科技、眼睛、陪伴、情感、希望
主题:科技的发展不应忽视人性的温度
```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情境导入、文本细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内涵。在今后的教学中,可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科技与人文关系的思考,提升其批判性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