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经典作品,文章通过作者童年生活的两个重要场景——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对比描写,展现了儿童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传统教育方式的反思。该文语言生动形象,情感真挚,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的重要文本。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与情感表达。
- 学习本文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描写景物的方法。
- 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品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情感内涵。
- 结合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增强文本的理解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作者对童年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
- 引导学生思考自由成长与教育方式之间的关系,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作者通过对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描写所表达的情感变化;掌握文中描写景物和人物的写作技巧。
- 难点:体会作者在叙述中蕴含的复杂情感,理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标题的象征意义。
四、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相关背景资料(如鲁迅生平、《朝花夕拾》简介)。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标注疑难字词,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童年生活的视频或图片,引发学生对童年记忆的共鸣。接着提问:“你有没有一个让你难忘的地方?它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引出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并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背景。
2. 初读感知(10分钟)
学生齐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结构,理清文章脉络。提出问题:
- 文章分为哪几个部分?
-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分别有什么特点?
- 作者对这两个地方的情感有何不同?
3. 品读赏析(20分钟)
- 百草园部分
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百草园的句子,分析其语言特色(如“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体会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童趣。
提问:你觉得百草园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为什么作者会如此怀念它?
- 三味书屋部分
分析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描写,特别是对寿镜吾先生的刻画,体会其中的幽默与讽刺意味。
讨论:作者是如何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他对旧式教育的不满的?
4. 拓展延伸(10分钟)
-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自己心目中的“百草园”或“三味书屋”。
- 引导学生思考:今天的教育方式是否更接近“百草园”还是“三味书屋”?我们该如何平衡自由与规范?
5. 总结升华(5分钟)
教师总结文章主题,强调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深情回忆与对教育方式的深刻反思。鼓励学生珍惜当下,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与好奇心。
六、作业布置
1. 写一篇短文,描述你记忆中最喜欢的一个地方,并表达你的感情。
2. 选读《朝花夕拾》中其他篇章,比较阅读,写出读后感。
七、板书设计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 百草园(自由、快乐)│
└───────────┘
↓
┌───────────┐
│ 三味书屋(压抑、束缚)│
└───────────┘
↑
情感变化:怀念 → 反思
```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与思考,增强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力与表达力。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文学语言的品味与赏析能力,提升课堂互动效果。